![]()
撰文 | 大卫
编辑 | 茶茶
11月17日,亿万富翁彼得·蒂尔(PeterThiel)清仓AI芯片巨头英伟达,卖出了全部持股。
他所创立的蒂尔宏观基金(Thiel Macro Fund)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的第三季度持仓报告(13F)显示,其在报告期间出售了53.77万股英伟达股票,截至9月30日,蒂尔不再持有任何英伟达股份。
基于英伟达在第三季度的平均股价计算,彼得·蒂尔通过抛售这些股票套现近1亿美元。今年以来,英伟达股价已涨超40%。
蒂尔宏观基金虽然规模不大,但彼得·蒂尔在科技和投资界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巨大影响力,其不仅是支付巨头PayPal的联合创始人并曾担任CEO,还是Facebook的首位外部投资者,被称为“硅谷风投教父”。此外,他联合创办了目前最受关注的国防AI公司Palantir(PLTR.US)并担任董事长,同时通过他旗下的Founders Fund,投资了SpaceX和Airbnb等一系列知名企业。
截至2025年,彼得·蒂尔的个人净资产已达到惊人的163亿美元。
近期,风头正盛的英伟达连遭抛售。
11月11日,软银集团宣布,公司已在今年10月出售了所持有的全部英伟达股票,总计3210万股,套现5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15亿元)。在今年6月至9月期间,软银还以91.7亿美元的价格出售了所持有的部分T-Mobile股份。
公开资料显示,软银曾在2017年以40亿美元买入英伟达近5%的股份,成为其大股东之一。但在2019年,出于资金流动性需求以及当时对英伟达股价涨幅的判断,软银以70亿美元清空全部持股,错失了英伟达此后从千亿市值飙升至万亿美元级别的超级红利。
不过从去年开始,软银重新加码英伟达,去年四季度持仓10亿美元,今年一季度再次将英伟达持仓增至约30亿美元,直至此次清仓减持。这已是孙正义第二次清仓英伟达,上次错失了巨大收益,这次的选择格外引人关注。
上周五,华尔街最大的对冲基金桥水公布截至今年三季度末的持仓报告,报告显示第三季度桥水也减持了英伟达,减持比例近三分之二。这一转变尤为剧烈——就在第二季度,桥水才对英伟达持仓大幅加码逾150%。此次态度转变,显示出桥水对英伟达的后市表现趋于谨慎。
此外,巴克莱、美国银行、瑞银集团、蒙特利尔银行、汇丰控股、花旗集团等知名机构,均在第三季度对英伟达进行不同程度减持。
![]()
彼得·蒂尔遵循保守的投资风格,因此在AI狂热高峰时,他给自己按下了“冷静键”。彼得·蒂尔今年早些时候曾警告英伟达估值过高,并将科技股估值飙升与1999-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进行了类比。他认为,AI确实是变革性的,但是个缓慢推进的过程。他更看好平台型软件服务公司,认为它们能提供更持续的经济效益,而非单纯的硬件供应商。
不过,在减持浪潮中,英伟达的业绩实际上仍在增长。Q2财报显示,英伟达当期营收达467.4 亿美元,同比增长 56%,高于市场预期的 460.6 亿美元;净利润264.2 亿美元,同比增长 59%,折合每股收益 1.05 美元,同样超出 1.01 美元的预期。从绝对值看,这份业绩足以让绝大多数科技公司望尘莫及 —— 仅数据中心业务的营收(411 亿美元),就超过了不少老牌科技公司的总营收。
在人工智能浪潮推动下,英伟达的股价近年来表现强劲。截至11月17日,英伟达今年以来涨幅近40%,上月底市值一度突破5万亿美元。
11月19日,英伟达将在美股收盘后发布2025财年第三季度业绩,这被机构视为今年最具影响力的财报事件之一,也将深远影响美国股市。
市场预计公司当季营收将达548亿美元,调整后每股收益1.25美元,同比均增长逾54%。英伟达此前给出的指引为540亿美元,但分析师普遍上调预期,使公司面临“高基数与高期待”的双重考验。
所以,对于英伟达的未来走势,不少机构仍持不同看法。例如,摩根大通资产与财富管理公司CEO玛丽·卡莱汉·埃雷多斯(Mary Callahan Erdoes)日前表示,投资者应当着眼于AI所能带来的未来机遇,而非当前是否存在泡沫的问题。
关注“摩斯商业”,设为⭐星标,进入有趣的商业世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