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江源新闻客户端讯 清晨的昂拉乡,黄河的水汽在晨光中袅袅升腾,空气里浮起一缕熟悉的麦香。那不是谁家灶台飘出的炊烟,而是从黄土深处、从大地胸膛中缓缓醒来的味道——黄南土烧馍馍,就要“出土”了。
![]()
揉成面团
天还未全亮,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昂拉乡措加村,更尕卓玛夫妻已经忙活起来。和面、发酵、揉捏、塑形……每一步都不必细想,那些动作早已长在他们的掌纹里,融进每一次呼吸中,像黄河谷地的风一般自然。
面坯被埋进高温的高岭土中,静静等待苏醒。烈火舔舐,高温渗透,原本白生生的面坯,渐渐褪去生涩,披上一身金黄。待到“出土”时,更尕卓玛用打磨机轻磨馍面,泥土与焦皮簌簌落下,露出细密温润的纹路——像极了脚下这片被黄河水冲刷了千年的土地。
![]()
打磨土馍表面的灰
这就是“昂拉果馍切”。藏语里,“果馍切”是又圆又大的烧馍,它外酥内软,麦香扑鼻,是这片黄土地才有的独特滋味。
黄河谷底小麦的自磨面,取黄河水,用黄泥筑窑的灶台上加热高岭土——每一个步骤,都离不开这片水土的馈赠。在过去那些不富裕的年岁里,先人们就是用这样质朴的方式,让面粉在土与火的交织中重获新生。2018年,这门手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制作的过程,依然遵循着最古老的法则。
![]()
夫妻协作
土烧馍的香气里,能尝出黄河文化的厚重。它不像江南点心那般精致繁复,却在简单的土烤中,激发出粮食最本真的甜香。一如这黄河谷地的农耕文化——不张扬,不喧哗,只在岁月沉淀中,默默酝酿出独特的风味。
当土烧馍获得吉尼斯纪录的认证,这门老手艺也迎来了新光。但昂拉人心里清楚:真正的传承不在那一纸证书,而在每一个从渐凉的高岭土中捧出、带着黄河泥土温度的馍馍里。那麦香,永远不会散。
![]()
将土烧馍包装
如今,“昂拉果馍切”这道农家美味,成了更尕卓玛一家致富的“金钥匙”。靠着这门手艺,他们每年能有三十万元的收入。传统,就这样在新时代的土壤里,既守住了根,又发出了鲜嫩的芽。
(来源:青海日报)
![]()
一排排烧制中的土烧馍
![]()
面坯压孔排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