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数约:7247 字
阅读时间约:9 分钟
本文章节:
01、她被诊断为抑郁、双相,总觉得“被人抛弃”
02、学习注意力不集中,背后是心理创伤
03、她为什么总有强烈的孤独感?
04、高考前,她出现了情绪波动,想自杀!
01、她被诊断为抑郁、双相,总觉得“被人抛弃”
前不久,我们开始分享所谓的“抑郁症”“双相障碍”患者林溪的康复经历。
林溪读高三,从小遭受了大量的叠加性心理创伤——爸爸总不在家、妈妈的家庭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弟弟妹妹的出生让她备受“冷落”……
每当她在意的人因为一些原因要离开她时,她总有一种“我被抛弃了”的感觉,非常失落、痛苦、愤怒。
从初二开始,林溪就觉得自己的情绪出问题了,整天整夜地感到压抑,但父母以为她只是“青春叛逆期”。
![]()
此图为AI生成
到了高一,她终于撑不住了,求妈妈带她去看心理医生,后来还一度情绪崩溃,割手臂,甚至想跳楼自杀。
她的病情不断加重,不但被诊断为重度抑郁症、双相障碍,还一度行为失控,被紧急送院治疗。
她接受了至少8次改良电休克治疗(MECT),一直吃精神科药物,也接受过医院的心理治疗。
可惜,这些治疗方法虽然控制了病情,防止她发生悲剧,但并不能让她真正好起来。
出院后的林溪还是情绪低落,觉得活着很痛苦。
而且因为药物和电休克治疗的副作用,她变得反应迟钝、记忆力差,身体发胖、肠胃紊乱。她又忍不住开始自残,想自杀。
她父母意识到,就算继续带女儿看主流的权威大夫、住院治疗,也只是重复上面的过程,没法让女儿真正康复。
最后,他们决定带女儿找我面诊,并接受精准化、系统化的临床心理干预,尤其是3PT(精准精神心理病理性记忆修复),从心理根源上解决问题!
我梳理了林溪的成长经历和病情之后发现,她其实不是典型的双相障碍,而是重度抑郁症伴激越状态,还有偏执型人格改变和学习障碍。
如果根据当时我们理解的精准心理学,她也符合病因学诊断——创伤后应激反应失调(PTSRD)。
上周,我们推出了3篇案例文章,详细介绍了我和林溪建立起信任、Lucy对她进行了6次3PT的具体过程。
林溪一度以为我跟杨永信是一伙的,会对她进行电击,逼她就范,心里很害怕。
我简直哭笑不得,我告诉她,我其实是“杨叫兽”的敌人,曾经在精神科一个人公开痛批杨永信长达10年!
林溪震惊了,立刻对我刮目相看。
Lucy对她的3PT也解决了很多心理问题:
她总会质疑生命的意义;
她有“因病获利”的心理,因为得到了很多人的关心,所以有种“不想好起来”的想法;
她痛苦时总是忍不住自残……
接受了数次3PT和高维度认知行为疗法(CBT4.0)之后,林溪的情绪明显稳定了很多,我指导她把喹硫平停掉了,碳酸锂也减了大半。她和父母都非常高兴。
本周,我们继续分享林溪接受3PT和CBT4.0的详细过程。
希望我们在她内隐记忆层面找到的心理创伤、引导她进行的认知提升,能对其他患者、家属带来启发和康复的希望!
02、学习注意力不集中,背后是心理创伤
我第一次跟林溪见面时(初次面诊),我就知道她有强烈的自杀念头。
她一开始说高考结束后就自杀,后面甚至说自己等不到高考就会离开人世,她父母吓得一步都不敢离开她。
经过多次3PT(精准精神心理病理性记忆修复)之后,林溪的情绪症状已经明显改善了,药物也减少了很多,但自杀的想法还是不时在她脑海里冒出来。
很多人以为,想自杀的人就是一心求死,不会思考自己“想自杀”的这个念头。
但其实不是,很多心里痛苦的人对于“自杀”是纠结的。
一方面,他们想通过自杀来逃避问题、结束痛苦,死了一了百了;
但另一方面,他们其实也害怕死亡,也很想生活下去,并希望自己拥有美好的未来。
林溪就是如此,在她的内心深处,其实并不想放弃生命。她请求创伤修复师Lucy帮她找到“自杀念头”的心理根源。
Lucy利用3PT进入了林溪的内隐记忆层面,找到了4个心理创伤事件。
第一个创伤事件发生在林溪上小学三年级时。她的表哥从娃娃机里抓到了一个特别漂亮的娃娃,林溪非常喜欢。
每次她抱着娃娃,看着娃娃那双大眼睛,就觉得娃娃会说话,并忍不住向娃娃倾诉心事。
她相信娃娃是有灵性的,能听懂她的心声。
老实说,一个三年级的小学生有上面的想法并不奇怪,毕竟才8、9岁,有一颗稚嫩的童心。
但问题是,林溪如今已经是高中生了,她还跟小学三年级一样,认为娃娃能听懂她的话。
Lucy修复这个心理创伤后,引导林溪意识到:真正能陪伴她成长的,不是所谓的“有灵性”的娃娃,而是身边真实的人。
她要跟身边的人多交流,才能真正实现心理上的快速成长。
![]()
此图为AI生成
第二个创伤事件发生的时间更早,在林溪读小学之前,甚至是出生9个月后左右。
那时她还是个婴幼儿,妈妈送给她一只戴着圣诞帽的毛绒熊,帽尖上有一颗红色的小球球,摸起来很舒服,她非常喜欢。
到了她4岁那年,妹妹出生了。妈妈的注意力不再只属于她了,她感觉妹妹抢走了本只属于自己的爱,内心很孤独。
从那时起,她更加喜欢摸那颗小球了,甚至只有握着它,晚上才能睡着。实际上,她把小球当做了最亲密的伙伴。
这个习惯持续了很多年,她现在上高中了,也还是爱摸毛茸茸的小球,甚至随身带着。
她心里也知道这不太好,经常担忧“老师会不会觉得我很幼稚,甚至没收我的小球?”,这份不安令她无法集中注意力学习,大大影响了学习状态。
Lucy修复了这个心理创伤,引导林溪意识到她对小球的心理依赖,其实源于内心强烈的不安全感和不自信。
她要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跟现实中的人多接触,才能拥有真正的安全感,而不是还像小孩子一样依赖小球或玩偶娃娃。
第三个创伤事件发生在林溪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她跟妈妈大吵了一架,并冲上了8楼天台。
她情绪非常激动,坐在天台上疯狂地撕自己的作业本,然后撒到空中,一页页纸从她面前飘落。
妈妈和家里的阿姨怕她出事,也跟着跑了上来,对她说,“你干嘛跑到天台来撕作业本,有什么事情回家再说!”
林溪根本听不进去,她情绪失控地大喊,“我要跳楼!”
妈妈、阿姨都吓坏了,她们又害怕又生气,觉得小孩子竟然敢用死亡来威胁大人!
她们先把林溪哄了下来,然后把她绑了起来,打了一顿,甚至用臭袜子堵住她的嘴。林溪心里非常委屈!
Lucy修复了这个心理创伤后,引导林溪意识到:
她遇到困难、挫折时,要学会勇敢地面对、解决,而不是让别人认为她用“自杀”来威胁别人、发泄情绪,这非常危险!
她的妈妈把她绑起来打了一顿,虽然是太简单粗暴了,太无知了,但这也是妈妈被吓坏之后的急性应激反应。现在,她的这个心理创伤得到了修复,她要学会理解妈妈。
第四个创伤事件发生在林溪上小学6年级的时候。
有一天,她上数学课时感到枯燥、无聊,不想听课。她盯着橡皮擦上面的小动物图案,心里编起了童话故事。
从那以后,林溪养成了一个习惯:每次遇到不喜欢的事情时,她就不看、不听、不想,然后开始神游,在大脑中编各种各样让自己开心的故事。
很明显,林溪其实是用“臆想”来逃避现实生活中的烦恼和压力,甚至有点幻想成瘾了。
Lucy将这个心理创伤修复后,引导林溪意识到不能逃避现实中的问题,而要提升面对困难的勇气。
其实,虽然林溪跟Lucy决定处理自杀念头,但从上面浮现的心理创伤来看,最后这一次处理的,主要是集中在她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心理成长慢的问题。
第二天,我对林溪进行了CBT4.0(高维度认知行为治疗),一起复盘前一晚找到的心理创伤事件。
林溪说,因为她经常跟娃娃对话,家人一度说她“变态”,她也觉得自己挺不正常的。
我告诉她,这不是“变态”,而是大量的心理创伤导致她的心理成长停滞了,某些方面还像个小学生。
而且,她显然是掉入了“受害者思维”中,总认为自己真倒霉、真不幸,还找不到人说,所以才把娃娃当做了倾诉对象。
这种思维方式会强化她的负性情绪,内心伤上加伤,而且不利于学会自我反省和内心成长。
她要有意识地具备“幸存者思维”,意识到每一次困难挫折都是成长的机会,调整出理性、积极的心态。
其实林溪特别困惑,“我跟Lucy姐姐明明说好了,要找出我想自杀的根源,结果最后处理的是娃娃、小球和学习状态的事”。
我告诉她,上面那些心理创伤,都是她内隐记忆里面自然而然地浮现出来的,既然出现了,那Lucy就要及时处理,而不是纠结于跟哪个问题有关。
只要是影响她心身健康的心理创伤,只要得到了精准、深入、高效的修复,这对康复来说都非常有意义。
系统化、精准化的临床心理干预是循序渐进的,她感到疑惑很正常,但不必感到焦虑,创伤修复师Lucy会继续帮助她修复更多的心理创伤。
林溪还说起她在学校中的人际问题。
“我觉得我的同学挺幼稚的,跟幼儿园的小朋友一样,他们说的话题我觉得很low,而我关心的话题,他们从来都没考虑过。”
其实,客观来说,她的同学们并不见得真的很幼稚,而是遭受过大量叠加性心理创伤、忍不住思考“活着有何意义”的林溪跟他们聊不到一块去。
我引导林溪要掌握一些社交的技巧,尤其是人际交往的3大法则——黄金法则、白金法则、反黄金法则。
就她这个阶段来说,我建议她采取黄金法则——你想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怎样对待别人。
掌握这个法则的人懂得换位思考,用礼貌和尊重的方式与别人相处,更好地处理好人际关系。
但与此同时,她不要对别人有过高期待,以为只要自己做好了,别人就一定会用自己期待的方式对待自己。不然的话,她很容易很很失望,并形成心理创伤。
她还可以把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放在自我提升上,比如努力学习,为自己的未来争取更大的自由度。
至于学习状态,其实经过这次3PT之后,她学习时会更容易集中注意力。如果她觉得有需要的话,我们也可以继续帮助她塑造出高效学习的状态。
她点点头,说这次回校参加完模拟考试后,还会再来广州接受3PT,希望在高考之前把学习效率再提高一点。
林溪说到做到。回家之后,她参加了模拟考,然后立马让妈妈安排好来广州的时间。
她还说这次3PT的效果很好,情绪低落的时候,她自己能化解,上课也不打瞌睡了,整个人挺轻松的。
听见女儿说这样的话,林溪的妈妈真的感动得想哭。她也留心观察了几天,发现女儿手臂上没有新的伤痕。
03、她为什么总有强烈的孤独感?
如果读者们看到这里,以为林溪的病终于好了,那未免太乐观了。
当时,她还有很多叠加性心理创伤没得到真正修复,还面临着越来越近的高考。
5月中旬,林溪离参加高考不到一个月了,她心里的压力几乎到达了顶点,情绪和心态又出现了波动。
她不敢告诉妈妈,但告诉了心理老师“姐姐”,说自己又冒出“坚持不到高考就会自杀”的想法,很担心自己会被强烈的焦虑、恐惧情绪压垮。
幸好,她和妈妈如期来到了广州,我们及时为她安排了3PT。
“Lucy姐姐,我觉得好孤独、好难过、好害怕,尤其是午休、上晚自习,还有熬夜学习的时候,我觉得整个世界就好像只有我一个人”,林溪说。
为了让林溪以更好的状态备战高考,Lucy决定紧急处理这个问题。
她利用3PT进入了林溪的内隐记忆层面,找到了这个问题背后的3个心理创伤。
第一个心理创伤,发生在她最后一次出院并重新上学的时候。
那天,班主任像往常一样进行课堂点名,却没有点她的名字。
从表面上看,这是一件小事,但对于正处于特殊心理状态的林溪来说,她的内心反应很复杂。
起初,她暗暗感到高兴,因为这意味着不被老师过分关注,可以继续当一个“小隐形”,不必承受额外的目光和压力。
但她很快发现,在很多事情上,老师和同学对待自己的方式跟对待别人的不一样,她敏感地意识到自己与同学们的差异。
她产生了强烈的孤独感,变得非常在意别人的看法,甚至认为班主任对她区别对待是因为歧视她、瞧不起她,甚至是放弃她。
![]()
此图为AI生成
第二个心理创伤就发生在高三上学期。
那时林溪经常请假,班长觉得奇怪,总是一看到她就问她怎么又生病了。她虽然嘴上不说,但心里很抵触。
“我越来越讨厌生病这个词,就是因为我病了,所以才跟大家不同,才要请假,才那么孤独,大家都可怜我”。
Lucy修复了上面2个心理创伤,并且引导林溪意识到,精神心理障碍和身体疾病一样,它们的出现都是有原因的,她不必觉得自己特别脆弱、跟别人不一样。
而且,人体骨折后,愈合的地方会变得更坚硬;精神心理障碍的康复也一样,只要病理性记忆得到修复了,她的内心会变得更强大、能力更优秀。
还有,她以为是因为自己生病了,所以才变得孤独;而在绝大部分人眼里,孤独是一种负性的感觉。
但Lucy告诉她,其实,就算是心身健康的人,跟很多人在一起时,内心深处也有可能感到孤独,这种感觉不一定是负性的。
因为如果我们的认知水平越高,能理解我们的人就越少。甚至可以说,随着我们不断提升和进步,孤独是必然的,我们要学会享受孤独。
林溪的第三个心理创伤最复杂,也最难修复——那就是她在午休、晚修、熬夜学习时,感受到的强烈孤独感。
她甚至有一个臆想的画面:自己被贴上了“不正常”“有病”的标签,在愤怒地指责别人,而且再次想到了自杀。
林溪想起这个创伤时,情绪波动非常大,还出现了明显的躯体不适——身体止不住地发痒、难受、恶心,3PT一度不得不中止。
本来,3PT结束之后,患者和父母第二天才接受我的高维度认知行为治疗和家庭治疗(CBT4.0)。
但林溪那时候的时间太紧张了,她第二天就得赶回去上学。所以,当晚3PT结束后,我立刻跟她做了个CBT4.0。
虽然这时候她的情绪还是不太好,身体的不适感还没消失,CBT4.0的效果不会太理想,但我至少要让她意识到这次问题的根源。
我跟她复盘上面的心理创伤时,她还告诉我,她觉得除了班主任以外,历史老师也歧视她,“历史老师总是夸我,他其实是讽刺我有病!”
这位历史老师到底是怎么想的,我不知道。但很明显,林溪其实已经出现了偏执型人格异常,她敏感、多疑,总是从负面角度理解别人的言行举止。
后来林溪妈妈也告诉我,据她所知,班主任和历史老师都是出于好意,是为了鼓励孩子,照顾孩子的感受。
但因为林溪主要的心理创伤还没得到真正的修复,我要是这么跟她说,恐怕她接受不了,甚至会觉得我不理解她。
所以,我告诉她,她马上就要高考了,高中的同学、老师马上就要成为历史了,只要她愿意,在后面的人生里,她完全可以跟这些人老死不相往来。
所以,她要有意识地提醒自己,别太在意历史老师、班主任、包括其他老师和同学的看法。
现在最关键的是,她要修复创伤、加快康复,在高考里尽一把力!
我还单独叮嘱了她的妈妈,现在离高考越近,林溪的心理压力就越大,作为家长,她一定要加强安全防护,千万别让悲剧发生!
04、高考前,她出现了情绪波动,想自杀!
这一次3PT之后,林溪要回家备战高考,系统化、精准化的临床心理干预中止了1个多月。
哪怕是对于心身健康的高三学生来说,高考也是个巨大的压力事件,更何况是还没康复的精神心理障碍患者。
距离高考大约半个月时,林溪的情绪再次崩溃了,又忍不住说一些极端的话,“每天都是恶心的一天”“这个世界挺好的,好到我消受不起。”
很明显,她又出现了厌世情绪,甚至是自杀念头。
林溪妈妈紧急联系我求助,我也再次叮嘱她一定要注意女儿的安全。这也说明林溪的三观存在问题,而且还有很多更深层面的叠加性心理创伤需要得到修复。
还有,虽然林溪的心理压力确实很大,但也不排除她说这些话的部分原因,是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尤其是心理老师“姐姐”的关爱。
![]()
此图为AI生成
当然,分析归分析,那她父母该怎么办呢?我提供了3种解决方案:
一是林溪再次过来接受系统化、精准化临床心理干预,尤其是3PT(精准精神心理病理性记忆修复);
不过,当时创伤修复师Lucy很忙,林溪可能也不愿意暂停备考,这个方案恐怕一时难以实现。
二是林溪住院治疗,先用药物治疗、甚至是改良电休克治疗控制症状,保证生命安全。
三是让她休学,暂时脱离高考带来的心理压力,然后利用这段时间继续修复心理创伤、调整心态,真正康复后再参加明年的高考。
我们干预过的不少患者就选择了第三个方案。当然,具体到林溪的话,肯定要尊重她的选择。
以我对她的了解,她大概率会坚持参加高考。这份坚持实属难得,但也确实压力山大。
我告诉林溪的父母,他们要跟女儿好好商量,无论最后选了哪个方案,最重要的是确保女儿的人身安全,在此基础上尊重女儿的意愿。
林溪把高考看得太重要了,她父母一定要学会引导女儿树立理性的学习心态。
现在不再是一考定终身了,当前最重要的不是高考成绩,而是她的心身健康,然后在此基础上塑造出越挫越勇的高逆商,以及具备终生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林溪妈妈连连道谢,她也意识到女儿不愿意住院和休学,她会与学校的班主任、心理老师一起努力,加强对女儿的关注。
我现在回想起那段日子,我还是感到一阵心疼。
林溪这孩子太不容易了,她遭受过大量的心理创伤,所以内心很敏感,容易出现灾难化思维。
虽然她的有些行为是想换来关注,但也不完全是装的。如果不是真的痛苦、恐惧和缺乏安全感,她又怎么会那么渴望别人的关注?
但即使如此,她还是不愿意躺平,不愿意放弃学习,咬着牙、憋着一股劲儿,就是要完成参加高考的任务。
林溪妈妈说,那段时间虽然女儿过得很煎熬,但没有用自残的方式来缓解压力。
后来,林溪亲口告诉我,她那时候其实想过割手,但及时调整好了心态。可见,她接受的3PT发挥了很重要的效果!
那一年6月,虽然林溪还没有真正地康复,但她非常勇敢地、毅然地踏入了高考考场。
她到底考得怎么样?
高考之后,她是压力骤减,加快康复;
还是真的按照她所谓的“原计划”,采取自杀?
下一篇案例文章继续分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