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特约评论员 胡欣红
![]()
图源:纵览新闻
据纵览新闻报道,近日有网友晒出一张图片,显示是一张名为“忻州市长征小学(西校区)家校联系卡”的表格,表格其中一栏要求填写“家长的擅长项目或可提供的社会资源”。
引发争议后,该校发布情况通报称,发放“家校联系卡”,意在吸纳有能力、有热情的家长参与校委会建设。因学校工作人员未能深刻领悟、理解上级相关文件精神,联系卡问询项目设计欠妥,引发家长及社会各界关注与困扰。学校向全体家长诚恳致歉,并已叫停填报收集卡片,对责任人进行批评教育。确保以更严谨、更贴心的方式推进家校协同工作。
家校合作协同育人,是教育的应有之义,其核心是凝聚教育合力,为孩子成长保驾护航,而非挖掘家长的“利用价值”。学校想借助家长资源丰富教育内容,出发点或许可以理解,但如果将家长的社会资源、家庭结构作为关注学生的依据,本质上是把教育异化为功利交换——能提供职业资源、社会关系的家长可能被另眼相看,其孩子或许能获得更多关注;而普通家庭、特殊家庭的孩子则可能被边缘化,这正是教育公平最忌讳的“拼爹”逻辑。
值得一提的是,类似的“摸家底”式调查早已屡遭诟病:深圳某幼儿园曾调查学生家庭房价和户型,广东某小学让学生填写家庭收支情况等引发争议。这些事件虽名义各异,却都暴露了部分学校对信息收集边界的漠视,将家校共育简化为对家长资源的筛选与利用,让纯粹的教育关系染上功利色彩。
家校联系卡本该是搭建家校沟通桥梁的载体,却因过度打探家庭敏感信息变了味,不仅触碰了隐私保护的红线,更暗藏“看人下菜”的隐患,与“有教无类”的教育初心背道而驰。早在2022年教育部就印发通知,严禁采集学生家长职务、收入等敏感信息,而该校要求填写的“社会资源”本质上仍是对家长背景的变相打探,“是否单亲”的提问更未顾及特殊家庭孩子的心理感受,极易造成二次伤害,绝不能止于致歉。
学校收集家长信息,应严格限定在教育必需的范围内,比如紧急联系方式、教育理念沟通等,而非无底线打探家庭背景。对于确需借助家长资源开展的活动,应遵循自愿参与原则,通过公开征集特长的方式进行,而非以表格形式强制要求填写,给家长和孩子造成心理负担。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而公平的起点,在于每个孩子都能被剥离家庭背景的标签,仅凭自身特质获得平等的教育关注。山西这所小学的表格争议,再次敲响警钟:家校共育不能沦为“资源交换”,教育者当摒弃功利心,恪守隐私边界,杜绝“拼爹”逻辑,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阳光、公平的教育环境中茁壮成长。否则,再好的教育理念,也会在“看人下菜”的偏见中黯然失色。
“转载请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