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话题“家长距离老师只差教师资格证了”冲上热搜。起因是有网友发视频感慨:“现在的家长越来越全能了。既要教孩子语文,又要教数学,还要教英语,有时间还得去学校打扫卫生。”这一视频引发很多家长共鸣。
网友们的感慨和热议并非空穴来风。当下,家长辅导孩子学习成了日常“必修课”,陪读、讲题、听写、纠错,每一项都需要时间与耐心。不仅如此,学校布置的各类特色作业,如手工、科学小实验等,也让家长们费尽脑筋。有的家长甚至还须参与学校的卫生打扫和助学站岗。这些无疑加重了家长们的负担。
不可否认,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家长多操心,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本无可厚非。毕竟老师面对的是众多学生,难以对每个孩子都做到一对一精细辅导。且如今的教学内容难度有所增加,家长适当进行学习辅导,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孩子理解掌握知识内容。从这个角度看,家长积极参与孩子教学辅导,是对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
然而,凡事过犹不及。当家长过度介入孩子学习,甚至承担起本应由教师完成的教学任务时,就出现了“越位”现象。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教师经过系统的专业训练,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技巧,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专业的指导。而家长虽对孩子学习关切,但大多缺乏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过度辅导可能会因方法不当而适得其反,影响孩子的学习效果。
同时,家长的过度参与也容易让教师产生“缺位”现象。当家长承担了过多教学辅导工作,教师就容易放松自身职责,减少对孩子的关注和指导。长此以往,不仅不利于孩子成长,也不利于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家长精力有限,长期过度参与孩子学习,容易产生焦虑情绪,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困扰。
要避免家长“越位”教师“缺位”,关键在于明确家校共育的职责边界。学校和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承担起主要教学任务,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同时,要合理布置作业,避免给家长增加过多负担。对于一些确实需要家长参与的事项,要明确家长的角色和定位,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家长则应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能力,在孩子遇到困难时给予适当帮助和引导,而不是全程包办。
家校共育是一场双向奔赴,需要学校、教师和家长共同努力。莫让家长“越位”代替教师,也莫让教师“缺位”放弃责任。只有双方明晰职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家校共育才能真正发挥实效,助力孩子走向美好未来。(王琦)
来源:内蒙古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