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者|王蓉
责 编|郭新磊
见习记者|吴亦有
正文共3311个字,预计阅读需10分钟▼
法学专家现场答疑,调解能手耐心疏导,复杂问题通过联动机制快速对接信访、司法等部门协同解决……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兴宁区综治中心,群众只要带着法治需求走进这“一扇门”,大都可以带着困难来、怀着满意归。
为将法律服务真正延伸至基层,兴宁区法学会持续加强法学会驻综治中心服务站建设,畅通基层法律服务渠道,提升服务质效。以往需群众多次奔波的纠纷,如今在“家门口”就能有专业力量全程协助高效解决。
搭建服务阵地,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兴宁区是南宁市历史最悠久的城区之一,随着新型城镇化不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升级,人口流动日益频繁,社会矛盾纠纷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趋势。
面对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兴宁区积极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大力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努力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
走进兴宁区综治中心,大厅宽敞明亮,公安、法院、检察院、司法局、法学会等各部门办事窗口井然有序;二楼的“法学咨询专家会商室”“绍星调解工作室”“心理咨询室”“法律咨询室”等功能室各司其职、高效运行——这是兴宁区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深度融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的直观体现,确保群众在“家门口”便可获取专业、便捷的法律服务。
2024年3月,兴宁区正式挂牌成立法学会基层服务站,以“建站点、强专家、化矛盾、护稳定”为主线,致力于打造法学咨询专家和法学会会员服务法治实践的阵地。今年3月以来,随着全市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的推进,兴宁区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积极融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以高质量法律服务推动高质量发展。
据兴宁区法学会负责人介绍,站点全面落实“五有”标准(有牌子、有场所、有力量、有机制、有效果),聘任法学院校专家教授、政法干部、律师及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等11人轮值入驻,推动法学专家咨询工作在基层服务站点落地生根。
遇到复杂疑难问题,“法学咨询专家会商室”可汇集法学法律专业力量集体研讨,提供精准法律意见;群众有法律困惑,“法律咨询室”提供面对面服务,为群众解答法律问题;针对易激化的矛盾纠纷,“绍星调解工作室”依托退休法官覃绍星等专业力量,引导当事人依法维权,推动矛盾就地化解;“心理咨询室”则聚焦纠纷背后的情绪问题,以专业心理疏导缓解群众焦虑、抵触情绪,为矛盾化解扫清心理障碍。
2024年3月,兴宁区的两个村民小组,因一桩历史遗留的土地界线问题发生纠纷。双方矛盾渐趋尖锐,一度摩擦升级并形成信访案件,当地和谐面临考验。
为了尽快化解矛盾,兴宁区法学会迅速行动,委托法律服务站三名专家组成工作组,深入一线进行调解。为彻查根源、力促和解,专家们多措并举:一方面搭建沟通平台,促成双方村民坦诚对话;另一方面细致梳理泛黄的地块档案,从中抽丝剥茧,查找历史凭证。调解团队不辞辛劳,于炎炎烈日下反复深入纠纷地块进行现场踏勘。他们不囿于就案论案,而是将专业的法律分析化为通俗易懂的道理,在充分倾听各方诉求、耐心化解多年积怨后,最终明晰了土地的沿革脉络与权属关键。
最终,经过专业而暖心的分析调解,专家组提出了兼顾法律边界与村民利益的方案,双方村民握手言和,并签署了和解协议。如今,争议地上的桉树苗茁壮成长,昔日矛盾化为互助温情。
多元融合解纠纷,筑牢社会稳定“防火墙”
在“绍星调解工作室”,退休老法官覃绍星正耐心倾听群众的诉求。拥有30多年审判经验、曾两获“全区法院办案标兵”的他,作为兴宁区法学会的法学咨询专家,已成为兴宁区综治中心依法化解基层矛盾的重要力量。
2025年春节前夕,马某、王某等六名农民工心急如焚,他们在工地上辛勤劳作一整年,却还有三十多万元劳动报酬未到账。覃绍星接手案件后,深知农民工工资纠纷事关基本民生,拖延不得,他迅速组织调解,一边安抚农民工情绪,一边向工程公司严肃阐释《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等相关规定。经过三个多小时的沟通,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协议,农民工顺利拿到辛苦挣来的劳动报酬,解了燃眉之急。
自兴宁区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入驻综治中心以来,依托综治中心的平台优势,兴宁区法学会构建起法学咨询专家深度参与疑难案件化解的工作机制,将专业法律意见精准嵌入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全流程,既为复杂纠纷提供法理支撑,也增强调解说服力,持续织密群众权益的“保障网”。
兴宁区某单位职工宿舍的黄某与刘某,因卫生间漏水结下积怨。2023年初,黄某发现自家卫生间天花板渗水,多次找楼上住户刘某沟通。刘某坚称“我家刚做过防水,不可能漏水”,拒绝配合检测,邻里关系急剧恶化,甚至发生肢体冲突。
“解决纠纷既要守住法律底线,更要解决群众急难愁盼。”覃绍星介入后立即上门勘查现场,细致分析漏水痕迹与规律。面对刘某的强硬态度,他援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相邻关系等条款耐心释法说理,开展“背对背”劝导,说服刘某同意检测。确定漏水点后,覃绍星趁热打铁,帮助双方理性分析诉讼与和解的成本差异,最终促成刘某主动承担维修责任,黄某撤回起诉,长达两年的邻里积怨圆满化解。
像这样为群众化解矛盾的场景,是兴宁区法学会发挥专业优势、调处矛盾纠纷的缩影。兴宁区法学会坚持“扎根基层、服务群众、源头治理”,将工作重心下移、服务端口前移,以法律咨询、法治宣传、矛盾调解等与综治中心其他功能协同联动,实现法律服务与矛盾纠纷化解阵地“无缝对接”,筑牢社会稳定“防火墙”。
据了解,2024年以来,兴宁区法学会化解矛盾纠纷360多件,开展“送法助企健康行”专项行动,为企业提供法律咨询服务59次。
专家精准释法,打通法治服务“最后一公里”
2015年,梁某与兴宁区某村的韦某结婚,2016年便依据夫妻投靠落户政策将户口迁至兴宁区某村。2020年,该村村民小组公示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名单上,却没有梁某的名字。梁某认为,“户口已经迁入,就应享有相应权益。”
2024年3月,该案件被委派给基层服务站的专家覃耀霆处理。“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认定关乎集体利益和个人权益,必须严格依法依规查清事实细节。”经深入调查梳理关键信息,覃耀霆查明梁某的丈夫韦某早在2012年8月(即婚前)已具有国家公务员身份,依据成员资格动态认定规则,韦某本人不再具备成员资格。
“由于韦某结婚时已丧失村民小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因此梁某不能因婚姻迁户的方式获得成员资格。”覃耀霆依据相关规定提出法律意见,为兴宁区某镇政府依法作出不予支持决定提供了关键法理支撑。
“有了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这个平台,我们能直接面对群众,用专业的法律知识为他们排忧解难。”今年初案件完结后覃耀霆总结道。
为精准服务基层法治需求,兴宁区法学会构建了专业法学咨询专家库。专家们通过不定期“把脉会商”等方式,将优质法律服务精准嵌入基层治理、矛盾化解和民生保障各环节。除“坐诊”疑难案件,专家们还走出会议室,主动化身“法治巡诊员”,把法律服务送到街头巷尾。
“再婚家庭的遗产继承有特殊规定吗?”“遭遇电信网络诈骗该怎么维权?”2025年6月12日,在望州东社区的法律宣讲现场,居民们围着法学咨询专家李章渊踊跃提问。
李章渊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和继承编为重点,结合典型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婚姻财产分割、子女抚养等群众普遍关心的法律问题,并给出具体的维权建议。“这样的讲座太实用了!专家讲得清楚,我们听得明白。”现场群众纷纷反馈讲座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如今,这样的“法治巡诊”在兴宁区已成为常态:开学季,法学咨询专家走进东城小学,为孩子们讲授预防校园欺凌、远离毒品的“开学第一课”;在五村岭社区,志愿者发放普法手册,讲解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养老诈骗技巧,守护居民“钱袋子”;在人民公园,专家入驻“普法小屋”,为市民提供法律咨询服务,让群众在休闲之余解决法律困惑……
据统计,2024年以来,兴宁区法学会累计组织963名普法志愿者,开展各类普法活动249次,服务覆盖群众超5万人次,真正让法治精神走进千家万户。
兴宁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区法学会会长黄庆功表示,下一步,兴宁区法学会将继续围绕群众需求,在综治中心、社区等建立基层服务站点,大力推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开展形式多样的普法宣传活动,助力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兴宁、法治兴宁贡献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