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办法只能访华,结果没想到,荷兰大臣在出发之前口出狂言,称要是能重来,他还要那么干。
![]()
荷兰经济大臣卡雷曼斯确定要来中国一趟,就在启程之前,他抛出了一番惊人言论。
他说,"若重新选择,仍会对安世半导体采取同等行动。"
这和他主动寻求对华磋商的行为形成了鲜明反差,不禁让人疑惑,荷兰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整个事情的根源就发生在9月底10月初那段时间。
当时荷兰政府依据《物资供应法》,以所谓的“国家安全”“经济安全”为由,对安世半导体实施资产冻结和管理层停职。
这一决定直接冲击了全球半导体供应链。
![]()
该企业掌控全球9.4%的车规级芯片份额,欧洲40%的汽车芯片依赖其供应,而其70%的核心产能集中在中国东莞基地。
荷兰的行政干预导致东莞工厂因缺少核心晶圆供应而停工,引发全球半导体供应链震荡。
在产业危机持续发酵一个多月之后,荷兰终于转向务实。
11月13日,中国商务部确认同意荷方派员来华磋商。
这一次,荷兰经济部决定派高级官员代表团前往北京,寻求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但是就在这一天,荷兰经济大臣卡雷曼斯当着媒体的面,坚称"干预决策正确"。
![]()
毋庸置疑,他的这番话会让即将开启的对话蒙上阴影,这对荷兰而言,可不是什么好消息。
他们现在之所以做出妥协姿态,就是受国内以及欧洲经济压力的影响,不得不让步。
受芯片断供影响,欧洲汽车产业遭受重创,众多车企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德国汽车行业已裁员数万人。
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已经发出警告,要是危机持续下去,整个行业将面临至少200亿欧元的损失,十余万个工作岗位岌岌可危。
所以在这个情况下,荷兰决定来中国当面谈一谈,为他们以及以及欧洲谋求一个出路。
![]()
但问题是,他们一边要来找中国说好话,另一边又不肯放下所谓的强硬姿态,最终搞出一副“又当又立”的形象,令人发笑。
他们可能觉得,在访华之前强硬一下,就能在谈判桌上得到更多好处,也能在美国那里卖个面子。
荷兰法院文件显示,美国早在6月就要求安世半导体撤换中方CEO,而荷兰在9月30日的干预措施正好紧随美国出口管制新规。
美荷签署的《半导体供应链安全协议》,更是将14纳米以下芯片设备纳入对华管制,美国则承诺以技术支持和关税优惠作为回报。
![]()
当前荷兰处于看守政府状态,对华示强既能向美国表忠心,也能迎合国内部分舆论。
但结果恰恰相反,这只会让他们此前的努力白费,让荷兰企业乃至欧洲企业都陷入更大的麻烦之中。
因为中国的反制措施,一向精准有力。
10月9日,商务部对稀土相关技术实施出口管制,直接冲击ASML光刻机的核心部件供应。
与此同时,德国博世、采埃孚等巨头纷纷向中方申请出口豁免,荷兰在欧洲产业链中的话语权被进一步削弱。
![]()
更关键的是,半导体争端已经波及农产品、机械制造等多个合作领域,荷兰国内企业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
担心再被荷兰政府给坑了,安世客户都开始自己找中国工厂谈封装的事情了,很明显,荷兰政府现在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里外不是人。
一方面,安世半导体的产能根基在中国,荷兰的股权托管无法解决芯片短缺,中国的稀土管制已击中荷兰产业命脉。
另一方面,欧洲盟友的倒逼压力与日俱增,在这些现实之下,荷兰官员卡雷曼斯的表态完全就是在火上浇油。
荷兰必须清楚,中方立场始终明确而坚定。
![]()
商务部在11月13日的回应中强调,造成供应链混乱的责任在荷方,磋商的前提是停止侵害中企权益并拿出实质方案。
尽管中方在11月初对部分出口予以豁免,但撤销非法管制、恢复企业正常运营仍是不可动摇的底线。
事实已经证明,将经贸问题政治化终将反噬自身。
荷兰原本可以通过尊重市场规则,跟中国合作实现共赢,但在一己私利以及美国的煽动之下,盲从单边主义导致自身陷入被动。
要是卡雷曼斯依旧做出之前的选择,在半导体等问题上故意找茬发难,那他这趟访华之行不仅难以取得突破,更可能错失化解危机的良机。
![]()
在全球产业链深度融合的今天,任何国家都无法在对抗中独善其身,荷兰的最终选择将决定他们在国际经贸格局中的未来位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