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上一轮战火尚未熄灭,美国就急着改变布局。华盛顿连续试探东京之后发现,在中国压力之下,日本抬不起头来,不能充当前线。高市早苗上台之时,美国寄予厚望:特朗普第一时间发来贺电,美国防长随即访日,目的就是要将日本重新拉回到亚洲的前列。中国对日本发出警告,直指本国安全,尤其是“日本全国存在极端风险”的说法出台之后,东京的政治神经立刻绷紧,媒体收起报道的热情,右翼团体也降低声调,日本的主要任务变成了压火降温,防止局势恶化。
日本想拉拢“朋友”,先后同法英德、澳韩进行沟通,但是这些国家都不愿意为日本公开站台说话。并不是没有人敢说,而是大家都算清楚了:得罪中国不划算,为日本说话也不划算。日本的国际影响力主要停留在商业合作上,涉及到安全利益的时候就“身后无人”。
![]()
俄罗斯对北方四岛的压力一直没有停止过,日本对华已经顾此失彼,还要留出力量来应对俄罗斯,决策空间被两边挤压。美国看得很清楚:如果日本真的有实力的话,早就把事情交给了日本。对华盛顿来说,日本是可用但不能依靠的棋子,可以上台但是不能赢棋。
既然不能依靠,美国很快就找到了替代人选,那就是韩国。这不是一时兴起,美国早就看中了韩国的产业实力,尤其是造船业。韩国在高端军舰方面不亚于日本,并且还有超越的趋势。美国海军高层公开表示:希望韩国大力发展核潜艇来应对中国的海军力量,并且认为这是盟友的责任。表面上看是支持韩国,实际上把风险转嫁出去,把盟友推入更深的安全困境。韩国一直想要核潜艇,但是美国以前不同意,担心会削弱它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现在突然开口,显然是用韩国来补足日本留下的空缺。
![]()
但是美国这一步棋碰上了关键变量,李在明并不是高市早苗。高市式的路线是“美国指东不敢向西”,李在明要和美国合作,但又不愿意把韩国的未来绑死在美国人的剧本上。最近韩国政府把“韩中日”的称谓排序把中国排在日本之前,虽然是个小动作,但是却发出了一个重要的信号:稳住对华关系,不被美国推着走。李在明表示,韩国必须保持同中国的合作关系,经济、贸易、产业链都离不开中国;如果同中国对抗的话,代价不是美国可以弥补的。在台海问题上,他说除“非出现“不可想象”的情况,否则韩国不会介入”。韩国无法承担大规模冲突带来的后果,亚洲一有动荡,韩国就会成为第一个受到冲击的国家。
因此美国的计划实施起来非常困难。韩国不是日本:政治生态多元互制,社会对于美国军事部署存在不同意见,不愿意成为美国前沿阵地;经济上高度依赖出口到中国市场的商品,电子、汽车零部件、造船配套等都需要与中国合作,一旦拉近关系,成本很高并且没有替代方案。更主要的是,韩国不希望自己处在亚洲冲突的第一线。美国把韩国推上去,前面吃苦的是韩国,美国在后面指挥,这样的“替身”做法韩国不会自己去跳坑。
![]()
美国想要在亚洲重建“对华前线”的难度大大增加,日本态度谨慎退步,韩国不愿意上当,菲律宾摇摆不定,越南则保持距离。冷战式的“围堵圈”和现在深度的经济相互渗透的情况是矛盾的。需要注意的是,日本的退让是迫于现实而做出的。美国鼓励韩国发展核潜艇,话术上说是“盟友责任”,实际上把前沿的压力外包出去了;韩国目前的态度是不接牌,俄罗斯在北方四岛的持续活动使日本的空间被进一步压缩,日本只能把安全放在首位,不触碰更大的冲突红线,这让美国很不高兴,但是日本也没有别的选择。
韩国对于“排序”的小改动不是出于礼貌,而是外交上的优先考虑:对华关系涉及到经济、产业、供应链以及安全判断。台海问题上韩国划出“除非不可想象否则不介入”的防火墙来回应国内民意:不想被卷入改变生活秩序的纷争中。
![]()
一旦韩国被贴上“前线”的标签,企业会先紧张、订单会先出现波动、资本会先持观望态度,对于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体来说,这些代价是显而易见的。对于日本而言,仍然要听从美国的指挥,但是已经到了极限:在政治、安全、经济三个方面都受到限制之后,日本也不会再轻易充当“冲锋”的角色了。
各国经济相互依存,供应链相互交织,冲突的成本非常高。日本权衡安全和代价,韩国权衡未来和市场,中国发出红线和信号,俄罗斯在历史线索上加压,美国寻找可以依靠的肩膀。美国想要掀起一场波澜,让自己站在世界前沿,居高临下地指挥,但是目前亚洲的局势和氛围并不支持这种“出戏”的行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