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中元、寒衣节,祭祀是中国人慎终追远的情感表达。曾几何时,长春的街头每到这些节点便陷入“禁与烧”的拉锯——城管执勤、社区劝导的“堵”,难敌市民传统观念里的“情”,十字路口残留的焚烧痕迹,既埋下安全隐患,也让文明倡议显得生硬。近日,随着寒衣节的临近,长春市多个社区的工作人员在居民微信群里发布集中祭祀点通知,十字路口的纸火青烟与执法人员“打游击”的画面,正在被一个个集中焚烧桶里安定的火光取代,恰似一场温柔的和解,让文明祭祀从“强制要求”变成了“贴心选择”。
社区设置的集中焚烧点,让一些依旧保持传统祭祀观念的市民不用再与管理人员“打游击”。
近年来,长春市在文明祭祀推广中,主要采取的是禁止焚烧冥纸冥币的管理方式。这种方式虽意图良好,但在执行中却遇到了不少阻力。不少市民表示,在传统祭祀节点烧纸是延续多年的习俗,是表达对逝去亲人哀思的重要方式,简单禁止难以从根本上改变这一传统行为。
近日,许多长春市民在居民微信群里收到了社区发布的消息,称设置了集中祭祀点,并准备了焚烧桶。在文明祭祀与传统文化之间,我们是否终于找到了一条更具人情味的过渡之路?
![]()
社区在居民微信群里公布集中祭祀点位。
因居民有需求,社区将集中祭祀点位的开放时间延长。
这场转变的核心,是读懂了传统习俗背后的情感重量。从“全面禁止”到“集中焚烧”的转变,体现了城市管理思维的进步。过去“一刀切”的禁止政策虽简单易行,但忽略了市民的实际情感需求。而现在设置集中焚烧点,用焚烧桶划定安全边界,而其他路口则依旧由社区工作人员重点把守,进行引导、劝离,既满足了市民“烧纸寄哀思”的情感需求,又解决了露天焚烧污染环境、引发火灾的治理难题。这种“疏堵结合”的治理智慧,远比单纯禁止更有说服力,也让文明理念在情感认同中自然扎根。
随着社会的发展,祭祀方式正在不断创新和丰富。例如,清明期间,长春市殡葬服务中心在园区内设置了祈福架、心愿墙、敬香台等多个祈福点,家属可免费领取寄语牌与祈福丝带,以悬挂的方式寄托哀思。这些方式既保留了祭祀的庄重感,又避免了环境污染和火灾风险。科技也为文明祭祀提供了新的可能。长春福山寿明园为客户免费提供网络祭祀服务,透过屏幕真实感受墓位场景,并可以实现在线音乐环绕、扫墓、敬酒、敬香、敬果、鞠躬、思念留言等祭祀功能。
放眼全国,文明祭祀的推广早已跳出“一禁了之”的误区,朝着更人性化、多元化的方向演进。敦煌的花店在祭祀节点订单激增,中老年群体逐渐加入鲜花祭祀的行列,用清雅馨香替代烟火缭绕,既环保又庄重;不少城市推出网上祭祀平台,让远在他乡的人动动手指就能云端追思,打破时空阻隔传递思念;还有地方举办集体追思会、文化讲座,深挖清明节“厚养薄葬、慎终追远”的文化内涵,让祭祀回归缅怀本质。从民政部倡导的“文明低碳祭扫”,到各地因地制宜的创新实践,不难发现,文明祭祀的推进,从来不是要消灭传统,而是要让传统在时代语境中找到更合适的表达。
夜幕降临,长春市指定的集中焚烧点,市民们有序地在焚烧桶前表达着对逝去亲人的哀思。不再有执法人员与市民“打游击”的尴尬,也不再有第二天清晨十字路口一片狼藉的纸灰。
![]()
抖音网友热议长春开设集中祭祀点,认为比较人性化。
祭祀方式的迭代,本质上是观念的进步。当集中焚烧桶让“安全祭祀”触手可及,当鲜花、网络让“环保追思”成为新风,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缅怀先人的核心是“心到”而非“形到”。长春的焚烧桶、敦煌的鲜花束、各地的云祭祀,共同勾勒出一幅“传统不失温度、文明不缺敬意”的社会图景。
吉林日报社出品
作者:韩玉红
策划:韩雪洁
执行总编:于悦
编辑:吴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