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容乍满,碧波荡漾;鸥鸟翔集,花团锦簇……”近日,即墨区退休教师王先生每天都会到位于城区南侧的石棚水库散步,今年满满的蓄水让他心情特别好,禁不住随口吟诵。可很少有人知道,为了这一库清水,就在不久前,即墨刚刚经历了一场“汛末蓄水”攻坚战。
![]()
石棚水库位于流经即墨城区墨水河上游,像一颗悬在即墨城头上的明珠,有“环秀湖”之美称,是市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但这座位于城区的“头顶库”也因其坡降大、来水快使得安全问题备受关注。如何在保障防汛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储备水资源,始终是管护工作的核心挑战。2025年,即墨区水利局河库管护中心石棚水库管护科以一场历时近两个月的“汛末蓄水”攻坚战,交出了一份安全与效益双赢的满分答卷。
“青岛地区今年秋季阴雨不断,防汛压力陡增。”即墨区水利局河库管护中心石棚水库管护科科长张健介绍,9月15日,石棚水库被省防指列为全省10座、青岛市唯一一座需要预泄的水库,这意味着在常规思路下,水库需优先排空库容应对可能的汛情,一旦降水量不及预期,这个拥有“环秀湖”美称的景点将黯然失色。面对这一局面,管护科没有盲目执行指令,而是组织技术骨干开展多轮专题研判:一方面复盘历史水文数据,分析近5年汛末降雨规律,确认9月下旬至10月初出现极端强降雨的概率较低;另一方面结合水库实际工况,测算引水效率与水位上升速度,制定“分阶段蓄水、动态化监控”方案——在保障溢洪闸随时可启用的前提下,抓住上游官庄橡胶坝引水、团彪水库溢流两大窗口期,一举打破“防汛必排空”的思维定式,启动“汛末蓄水”攻坚战。
从接到省防指预泄通知到10月1日完成蓄水目标近20天时间里,石棚水库管护科全体干部职工用“全员在岗、昼夜坚守”的担当,筑牢了“汛末蓄水”的执行防线。
夜间防汛是此次攻坚战的重点难点。由于雨洪资源引入多在夜间进行,水位变化需实时监控,管护科建立“24小时轮班+夜间集中巡查”机制,半个多月内累计开展夜间集中防汛16次。重点检查坝体位移渗漏监测点、溢洪闸启闭设备、水位库容监测设施等关键部位,确保第一时间发现并处置异常情况。9月28日凌晨,巡查人员发现库区北岸水位库容监测数据出现小幅波动,立即上报并联合技术人员现场校准,避免因数据偏差影响调度决策,用“毫米级”的细致守护水库安全。
![]()
“国庆、中秋双节期间,当市民沉浸在假期氛围中时,管护科的战斗仍在继续。”说起那段日子,张健仍深有感慨,科室明确要求除必要值班人员外,每名男同志均返岗加班2次以上,全体人员主动放弃休假,有的同志刚结束家中老人的陪护,便匆匆赶回岗位;有的同志将孩子托付给家人,连续多日驻守库区。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让“边蓄水、边防汛”的目标从方案变为现实。白天,大家分工协作,一组负责引水设备维护,确保墨水河雨洪资源稳定引入;一组开展库区安全巡查,防范游客靠近危险区域;夜间,全员参与水位监测与坝体检查,形成“白天保引水、夜间保安全”的无缝衔接工作格局。
“整个蓄水过程中,水库水位严格控制在汛限水位以下,溢洪闸保持随时可启闭状态,累计开展设备应急演练3次,确保突发汛情时能够快速响应。”张健介绍,同时通过实时监测水流速度、坝体应力等数据,及时调整引水节奏,避免因水位快速上升对水库设施造成损害,实现“蓄水零事故、防汛零风险”。
10月1日02:35,石棚水库水位监测系统显示数据定格在30.03米——这是水库的兴利水位线,相应库容达到675万立方米。从8月1日的423万立方米到10月1日的675万立方米,短短两个月时间,水库蓄水量提升252万立方米,圆满完成“汛末蓄水”目标。这一成果的背后,是安全与效益的双重胜利。675万立方米的蓄水量,不仅满足了石棚水厂设备维护的安全水压需求,还为下游河道生态补水储备了充足水源,为后续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提供了用水保障。
(半岛全媒体记者 孙静 通讯员 张德荣)
来源:大众·半岛新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