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第38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在厦门落下帷幕。
除金鸡奖最佳故事片、最佳男女演员等各项大奖备受大众关注,本次电影节期间,多部新锐导演首作聚集的国产影展单元也受到瞩目,展现中国电影新力量的蓬勃生机。
由杨皓宇、詹鑫、刘琳主演的《不成功穿越指南》,于11月12日在厦门金鸡影展进行首映。电影讲述了回乡躺平青年陈涛,在一本旧笔记本中与已故父亲相遇,共同经历了妙趣横生的穿越故事。
![]()
因“一年一度喜剧大赛”《少爷和我》广受观众喜爱的“刘波儿“詹鑫,首次主演喜剧电影,获得观众好评。老戏骨杨皓宇与刘琳搭档,共同演出了一对有趣有爱的父母。
![]()
益起映创在映后对本片导演冯一平、郝心悦进行了专访。从喜剧大赛到喜剧电影,他们正在探索新的喜剧形式。
![]()
益起映创:《不成功穿越指南》的剧本创作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冯一平:2023年春节之后。
益起映创:两位导演之前主要从事舞台剧创作,是怎样的契机要做这样一部喜剧电影?
冯一平:因为我们俩都特别喜欢喜剧,这是第一。那两年正好郝心悦在喜剧大赛做导演,也接触了很多喜剧演员。我这么多年也在写一些喜剧相关的电影剧本、舞台剧剧本。正好有个契机,我们就说想创作一个电影剧本,拍一个喜剧的类型片,就碰头开始弄。
郝心悦:我们一直在写喜剧,有一些参与,有的项目没成就是。
![]()
↑ 本片导演/编剧:郝心悦、冯一平
益起映创:现在整个电影市场不是很好,去做一部片子其实挺有勇气的。
冯一平:对,确实挺艰难的。实话实说,一开始也没想到能请到现在的演员阵容,整个成本比现在预计的还要低。这几年市场环境不是那么好,我们也是新人导演,但创作也不受限于这些条件,还是比较热爱。我们两个人一直想做能让观众看到比较新一点的电影,这是一直以来的愿望。
益起映创:从2023年创作剧本到现在金鸡影展首映,电影完成的节奏还是比较快的。
郝心悦:剧本推进的过程,有松有紧。前面经历了大半年,立项有点艰难的状况。
益起映创:剧本初步完成是什么时候?
郝心悦:第一稿是2023年3月8号。
益起映创:那个时候演员确定了吗?
郝心悦:完全没有,那个时候的本子和现在本子整体框架结构没有变,但是里面很多桥段都有了很大的调整。其实在筹备过程里,我们也一直在调整,到开拍前还在调。
益起映创:拍摄从什么时候开始?
冯一平:24年的4月1号,当时咱们还说这个日子是愚人节。
益起映创:从23年春天到24年春天,演员是如何确定的?
郝心悦:直到23年11月份……其实前面的时候,我们在单立人做了一个舞台剧,是鑫仔主演,跟他接触会容易一点。杨皓宇老师因为确实片约太多,我们是等了一下,也想尽可能开机时间和我们的第一优选拍。
冯一平:包括琳姐(刘琳)也是。我们腆着脸说一下,也算是靠诚意打动她,因为很早我们就跟琳姐确定了,说母亲的角色一定得是这么来的。
当然她很喜欢,但是她确实时间排得太紧了。我们就说没关系,我们就死等着。中间经纪人说别耽误你们项目进度,要不然还是算了。我们说没事,还是想争取。因为琳姐不轧戏,她还要有时间来准备好这个角色。
![]()
《不成功穿越指南》剧照
益起映创:刘琳在很多影视作品里扮演比较苦情或者焦虑的母亲形象,为什么会想要请她饰演这样一个喜剧里的母亲角色?
郝心悦:有两个原因。一是我们在《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里面看过她的表演,也是很巧,我们有个朋友的喜剧剧集《兰闺喜事》,里面琳姐的好多段落完全是我们心里想的那种表演方式。她人特别随和,本人性格和这个角色性格比较贴,她是很明媚的一个人。
冯一平:说到电影的剧本故事,父亲跟儿子肯定是戏里比较主要的情感线。毕竟父亲后面还有悲剧的成分,有一些伤感。我们就想让母亲的形象明媚一点,开朗一点。本身她的性格也是这样,也能让整个影片的色彩更立体。
郝心悦:其实陈涛(鑫仔饰演)爸爸走之后算单亲家庭,大家可能对单亲家庭有一个压抑或什么缺失的(刻板)印象。我们不希望这样。
冯一平:而且我们也觉得,女性角色,尤其是像妈妈这样的角色,还是应该做她自己喜欢的事,生活应该是多彩的。所以我们不光请琳姐来演,整个美术、她的造型都有这方面的设计。
益起映创:鑫仔(詹鑫)第一次主演电影,你们怎么会那么确定,让他来演你们电影的主角?
冯一平:这算是我们俩一拍即合。
郝心悦:剧本是我参加完“二喜”之后我们写的,当时在节目上,可能大家都对《少爷和我》有很深的印象,我也知道它的过程是怎么样,鑫仔自己写的。一开始他自己拿出初稿的时候就已经很成立了,几乎没做什么大的调整。他的喜剧趣味感觉跟我们很相符,这是一个原因。
再有就是他的吐槽方式。我们作品虽然是长片,但其实在人物关系设定上借用了一点点sketch里怪人直人的设定。杨皓宇演的爸爸,他不能算那种“出怪样”的怪人,但他是有些奇怪想法,包括书里奇怪的世界,需要有一个人做反应。那个人最天然地,我们就觉得鑫仔这种方式最合适。他不是那种很激烈的(表演),还是在生活里面。从这个方面我觉得是不二人选。
![]()
冯一平:我们俩一方面是喜剧趣味跟他比较接近,一方面是我们比较喜欢的主人公都是偏弱一点,不是那种特别有荷尔蒙的气息、特别强势、甚至有攻击性的那种主角。
我们都喜欢那种有点怂怂的、有点弱、有点像受气包的角色,鑫仔就很符合。包括我们之前比较喜欢的喜剧演员,都偏这一类。早一些像葛优老师,后来腾哥(沈腾)也是。鑫仔就很符合这种特质,是很珍贵的。
益起映创:其实杨皓宇也是这种,弱弱的状态。但杨皓宇会在一些电影里面把主题升华。他不光有喜剧特质,他弱了以后还有一个特别强的东西,又给扳回来了。
冯一平:对,那天映后也说,皓宇哥有种脆弱感。他那种脆弱感其实挺迷人的,让人会有些心疼。包括他的表演当中,他的眼神、一些微表情状态,能看到他这个角色比较深的内部的东西,那个东西其实很特别。
郝心悦:在当下,尤其近几年,父亲这个角色是有点微妙的。喜剧里这个人选很重要,我们也没有太多备选。如果不是皓宇哥,我们可能真的想不太出来谁演。这个角色很容易劲使大了。
![]()
益起映创:原来特别典型的那种传统父亲形象,现在不被大家喜欢的,观众希望父亲稍微退后一点。
冯一平:因为现在观众思想都越来越进步了,对传统父权一些很不好的东西还是比较排斥的。包括对一些男性角色,就怕有油腻感。
郝心悦:尤其喜剧电影,如果不能给大家一开始就有一个比较轻松、安全的状态,观众是笑不出来的。我们觉得这个人非常重要。
益起映创:关于剧本结构,我最感兴趣的部分是,剧情到后面有一个“坠落”——不断坠入虚构世界,那部分是超出观众期待的。这在原先的剧本设想里吗?
郝心悦:不是。那还是临开拍的时候,对美术指导来说挺灾难的。这个地方有一串场景,我们说得有个“东西”。但那个东西是什么,也没想好。我们说那个地儿有个不断穿越的感觉,她说是隧道吗?我们说也不是。其实有点像我们自己跟自己较劲。
冯一平:后半部分情节,从小说遗失那一部分就是中间加上去的了。陈涛穿越回小时候,要拿回他的笔记本,然后进入书中书一段,这两个桥段都是一开始剧本没有的。我们整体看下来,觉得需要再给他建立一重困难。
郝心悦:因为本来有点像超能力设定,如果太轻易了,就会显得父子两个人的关系很别扭。陈涛完全可以释怀的时候,还别扭较着劲,就有点奇怪,就加了这么一番。感觉那块也没有任何人提要求,就是我们自己死磕。
冯一平:就像差了一个所谓的“点睛之笔”,或者说那个劲儿。当时我们两个人脑海中没有具体的细节,设计过不停开门的桥段,都觉得不好。
然后整个摄制组一直在催我们说,导演最终咱这块还要不要,什么都不行,还有一周多就要开机了,如果再不告诉我们,就真可能拍不了了。
然后我们两个人跟导演助理,三个人在一个房间里,说今天晚上不管多晚,我们一定要想出来。那天真的就是灵光一现,当时我们还隐隐觉得有一个任务,要在这里面让母亲起到作用。这个家庭是三个人的,虽然主要讲的父子关系,但母亲一定要产生很明确的作用。所以就写了那一段,险象环生……
![]()
益起映创:你们之前的经验是做舞台喜剧,电影从执导到表演,你们觉得最大的不同是什么?做电影和做舞台剧的差别是在哪里?
郝心悦:差别是相当大。我们觉得戏剧就应该发挥它本身“假定性”的魅力,而不是搭一个很实景类型的。我们都对假定性着迷,但在电影中这个完全舍弃了,不太一样。
戏剧中整个符号化的表达,可能在电影中就得完全换个方式,在表演上就更是。电影还要给人一个幻想,让观众意识到自己是在想象,和戏剧帮助情节脑补那种不太一样。
冯一平:其实我们两个人都不太喜欢那个流派,要在舞台上呈现出越来越接近影视的视觉。我们觉得那个东西完全没有变化,舞台它就是有它独特的魅力,包括它的假定性,包括跟现场观众的互动。有时候不一定是指单纯的语言、台词上的互动,有时候是一种观演关系上的互动,那个东西其实是非常独特的。
但是舞台有它的局限性。它可能在整体视觉表现上没有电影那么丰富。其实电影也有不如舞台剧的地方,它的表演都是一个一个镜头拆出来的,除非是一个特别长的镜头,不太会有一个演员特别连贯的从头到尾的表演。
所以舞台和电影两个的表演方式完全不一样,尤其喜剧最难的是,舞台上的表演尺度是连贯一致的,但在镜头前要演多大多小,你才能让观众笑出来,包袱才能成立,要根据不同景别、不同调度调整尺度。
郝心悦:还有一点,我参加喜剧大赛的过程,是抱着学习态度去的。喜剧大赛也很特别,在找舞台和电影的“中间点”。它的很多作品,同时要满足观众在现场看舞台,以及在二楼的转播,观众有时看到转播的屏幕,就在这之间最后投票。那里面其实有一些笑点,用了不同的景别。
![]()
益起映创:尤其我们如果不是现场观众,用手机看喜剧大赛的话,其实在看一个视频。它是介于舞台和影视两者之间。所以我觉得你们这部《不成功穿越指南》也是一种新的形式,既有舞台喜剧的部分,也有电影的部分。
郝心悦:我们在创作手法上肯定有借鉴舞台喜剧的东西。真的把它落实到视听上,我们希望不要让观众觉察在看一个小品的形态。但是它确实可能会有很明显的段落感。
冯一平:段落感是剧本本身就这么设计的。但实际上在拍摄的时候,我们也还是尽量让它更有电影感一些。包括我们筹备的时候就设计了一些摄影机运动,希望场面调度丰富一点。
郝心悦:“舞台感”可能也是因为我们这个项目盘子不大,需要成本控制在比较集中的场景里。
益起映创:不光是集中的场景,还有台词的节奏,可能跟大家原来看电影的感觉不一样。
郝心悦::我们设计的节奏是“脆”一点。可能不是文本本身有多好,就是这个节奏。
冯一平:我们还设计了一些剪辑、声音上的包袱,都是在打这个节奏。
包括像土豆,可能放了一个音乐,他突然停了,然后再起。音乐本身也像一个角色一样,在吐槽。包括陈涛(鑫仔)到澡堂的桥段,剪辑上我们针对电影做了喜剧的东西。
益起映创:你们自己比较偏爱哪一个时空的戏?
郝心悦:我个人最喜欢民国部分。
冯一平:民国部分的戏剧功能比较重,正好是在中点左右位置。情感上,父子关系也开始要转变了,所以那一部分就是又有丰富的喜剧形式,情感上也正好在一个转折点。
这几个场景其实我都挺喜欢。一定要说一个,我喜欢56所部分。因为我觉得特别中式科幻的那种感觉还是比较少见的。
![]()
![]()
作者 | 李婧
排版 | 马东西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豆瓣及网络,
若有侵权请主动联系我们。」
益 起 推 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