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保价承诺”,早已算不上新鲜事。
自房地产行业进入周期性波动阶段,每逢市场预期分化、购房者观望情绪加剧,便有房企祭出“保价承诺”这一举措。从早期少数楼盘的试探性发声,到如今越来越多项目纷纷跟进,“保价承诺”的覆盖范围正持续扩大。
10月21日,贝壳旗下贝好家在上海的首个项目“贝涟C1”发布公告,推出“保价购房”承诺:凡购买首批房源的客户,若后期出现更大力度的销售折扣或优惠,可同步享受同等级别的权益补差。
然而,即便祭出“保价”承诺,即便贝壳动用全渠道精准推送、全力导流,贝涟C1首开当日的去化率,仍仅达到56%。
这不禁让人追问:当“保价”这张牌遇上贝壳这样的“渠道王者”,依然推不动一个项目的时候,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Part.1
保价、折扣、无理由退房三箭齐发,去化成绩和同期项目相去甚远
9月27日,贝涟C1首批房源官宣过会,共推出144套建面约97-139平方米的房源,备案均价43538元/平。
为了在淡季打开局面,项目从认购阶段就开始“放大招”。10月18日-22日认购期间,贝涟C1直接抛出了“保价购房”承诺:购买首批次房源的客户,若后续项目推出力度更大的销售折扣或优惠,可直接享受同等权益补差。
![]()
这还不够,项目紧接着又亮出了系列优惠套餐:不仅有直降5个点的95折购房优惠,更推出了在上海新房市场极为罕见的“7天无理由退房”政策。
开盘当天,更是在之前95折的基础上,又抛出了“1万元即可认购车位”的重磅优惠。要知道,同板块车位的正常售价普遍在10万元以上,这相当于变相再让利近10万,力度不可谓不大。
![]()
按理说,有贝壳这个坐拥庞大客户基数的渠道巨头背书,再加上这样“诚意拉满”的优惠,认购开盘表现本该亮眼。但现实是,项目官微披露的有效意向认购仅88组,认购率61%。
截至11月15日,上海网上房地产显示,贝涟C1共完成26套网签,网签去化率18%。这个数字,对于手握海量精准客户的贝壳来说,显然没达到预期。
![]()
尤其在与同期、同区项目的对比下,贝涟C1的去化压力更为凸显。
横向看同期开盘项目:10月30日开盘的招商林屿湖畔,网签去化率约40%;10月25日开盘的保利天奕,网签去化率也达39%。两者均无贝壳全渠道护航,也未推出“保价+无理由退房”这类强力保障,网签去化率却接近贝涟C1的两倍。
纵向看同区域在售项目:7月首开的龙湖奉贤御湖境,目前网签去化率约68%;同期入市的上江南贤庐,网签去化率更是达到75%。它们同样面对市场观望情绪,却在没有同等力度“兜底政策”的背景下,实现了远超贝涟C1的去化表现。
Part.2
去化困局背后:价格、产品与客研的失准
优惠拉满、保价兜底,还有贝壳的渠道全力护航,为何贝涟C1还卖不动?
一位资深业内人士直言:根本问题出在操盘团队对市场的误判——客研缺失、定位失准,导致价格缺乏竞争力,产品力又撑不起定价,最终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困局。
![]()
1)价格:定位刚需,定价却偏离主流
先从价格看,贝涟C1在同板块中并无优势。项目位于光迎路88弄,距5号线奉贤新城站约500米,由4幢14-16层小高层组成,总户数256套,主力户型97-139平方米,瞄准的是刚需和刚改群体,首开均价43538元/平。
可同板块的上江南贤庐,跟它离得不远,共享区域里的交通、商业这些配套,价格却低很多。今年上江南贤庐三次取证,前两批均价才38704元/平、39682元/平,预算有限的刚需,自然更倾向于性价比更高的选项。
![]()
2)产品:改善配置不足,难以打动本地客群
再看产品力,这才是更关键的问题。上述人士指出,“奉贤新城的客户地缘属性非常强,他们不是不接受高价,但高价必须匹配足够强的产品价值。”
事实也印证了这一点:上江南璟荟名庭2023年12月取证均价4.8万/㎡,768套房源目前已网签669套,去化率87%,即便今年市场下行,1–10月仍续销125套;龙湖观萃去年开盘均价44518元/㎡,463套房源吸引646组认购,实现“三开三罄”;今年7月推出的龙湖奉贤御湖境,首开去化93%,二批认购率53%,目前330套房源网签227套,去化率68%。
“这些项目足以说明,奉贤新城的客户愿意为好产品买单,而贝涟C1的产品力,显然没有达到‘高价匹配’的标准。”
以龙湖奉贤御湖境为例,作为龙湖TOP级产品线,其涵盖2栋7层洋房与5栋14-17层高层,主力户型107-175平方米;楼间距最小约30米、最大超51米,层高3.1米,再加上含恒温泳池、健身房的1500㎡会所,以及全博世厨电的精装标准,全方位拉满品质感。
![]()
反观贝涟C1,仅规划4栋14-16层小高层,平均30余米的楼间距、3米层高,既无会所配置,装修也仅采用老板、万家乐、九牧等常规品牌。无论是社区规划、空间尺度,还是硬件配置,两者的差距都十分明显。
3)客研:调研流于形式,不懂本地需求致营销“踩空”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操盘团队对奉贤客群的真实需求缺乏深度理解,导致营销动作频频“踩空”。
最典型的便是项目将“送菜园”作为核心卖点推广,殊不知奉贤本地客群最不缺的就是土地,这种与地缘生活习惯严重脱节的营销,不仅未能打动目标客群,反而暴露了团队对区域属性的陌生。
值得注意的是,据贝好家方面介绍,贝涟C1作为C2M模式的实践样本,在前期曾开展“客户共筑”机制,通过对奉贤数百组家庭的深度调研,并借助贝壳APP“共筑好家”平台发起线上投票与方案共建。但遗憾的是,这些看似全面的调研与互动,并未触达本地客群的核心诉求,最终仍未能跳出“自说自话”的误区。
说到底,贝涟C1的困局本质是一场从客研、定位到产品落地的全面失准:拼价格,不及上江南贤庐亲民;拼产品,难敌龙湖御湖境等项目的品质高度。最终既成不了刚需眼中的“高性价比之选”,也成不了改善客心中的“品质标杆”。在奉贤新城这样地缘属性强烈的市场中,仅靠渠道优势与优惠政策,终究无法弥补“不懂客户”的根本缺陷。
Part.3
保价承诺的公信力困境:当“兜底”变成“糊涂账”
其实贝涟C1的保价没能撬动购房者,不只是项目自身的问题,更戳破了楼市里一个早已存在的真相:如今的“保价承诺”,早已不是当初能让人放心的“定心丸”,反而常常变成难厘清的“糊涂账”。
毕竟新房保价本就不是什么新鲜事,市场一波动,它就成了不少开发商吸引客户的常规操作。只是说得多了,做得少了,这份承诺的分量,也慢慢变轻了。
以南山璞缦为例,今年6月29日,项目发布“好房子保价声明”,称“我们郑重承诺建筑面积约105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23平方米改善户型的销售价格,不低于上一批次同等户型的开售价格,保障市场稳定和前期业主权益。对于建筑面积约143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72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98平方米高端产品,我司即日起收回此前的开盘优惠政策,所有房源将严格按政府备案价格执行销售。”态度说得格外坚定,还强调绝不会靠降价、降配、降品质博关注。
![]()
可谁能想到,才过了两个月,社交平台上就流出了项目的打折信息。据中介透露,项目建筑面积约105平、124平户型,不仅能拿到9折优惠,还附赠车位,并可叠加10-15万元的返佣。这一套组合拳下来,相当于变相大幅降价,和当初的保价承诺放在一起看,实在有些刺眼。
![]()
类似情况也曾在普陀某楼盘上演。项目5月承诺“降价补差”,9月却悄然启动“95折清盘”并附赠车位,部分房源另有返佣,导致前后价差巨大。当业主依据保价协议维权时,却遭遇各种推诿,被告知“对协议理解不同”,或“无法保证所有折扣拉齐”,最终陷入取证难、维权难的普遍困境。
一位资深业内人士道破了其中的玄机:“当下许多宣称‘保价’的楼盘,实则仍在通过隐性方式降价。它们或将降价房源包装成‘工抵房’、‘特价房’,或要求购房者签订保密协议。由于保价协议中‘同等房源’、‘同等优惠’本就界定模糊,最终解释权完全掌握在开发商手中,购房者几乎无法进行有效举证。”
从高调承诺,到隐性违约,再到维权推诿,一套流程下来,消耗的不仅是单个项目的信誉,更是整个市场赖以运行的信用基石。
因此,当贝涟C1再次举起“保价”大旗时,购房者的疑虑与冷淡,便是一种理性的回应。这份“兜底”承诺,在屡屡失信的行业背景下,难免被视作又一场精心设计的营销话术。
贝涟C1 18%的网签率,给贝壳的跨界开发狠狠上了一课:专业的事,终究要交给专业的人来做。
贝壳的核心优势是渠道、是流量、是供需匹配,本该是楼市里搭平台、做撮合的“裁判”,而非下场拼产品、拼兑现的“运动员”。既想掌控渠道话语权,又想分开发红利,这种“裁判兼运动员”的跨界,终究在客研、产品、定价这些开发“基本功”上露了怯:手握海量数据,却读不懂奉贤客群的真实需求;渠道再强,也撑不起“高不成低不就”的产品定位。
楼市的信心,从来不是靠“保价承诺”吹出来的;开发商的信用,最终只建立在两件事上:产品兑现得了宣传的标准,价格守得住承诺的底线。贝涟C1的案例提醒我们:没有能打的产品、没有贴合市场的定价,再花哨的保价、再强势的渠道,都只是表面文章。产品和价格的硬实力,才是真正的底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