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中之人》 话剧《外套》 黄路霏呈现敦煌 数字舞蹈《伎乐·数境》
近日,由北京市文联主办的2025年度“大戏看北京”文艺创作孵化平台·青年人才项目系列成果展演主单元——“青春作业”在京上演。15位优秀青年创作者携历时数月打磨的作品片段轮番亮相。这不仅是一场汇报演出,更是北京文艺创作新力量与未来发展趋势的一个缩影。
在“高品质、高品格、高品味”的定位引领下,该孵化平台通过提供创作资金支持、组建高水平创作班底、对接导师团队助力创作,开展跨门类艺术家观摩研讨和交流采风,为青年艺术人才的成长提供坚实支撑。在文艺名家的“一对一”指导下,这些青年创作者将数月来精心雕琢的成果首次呈现于专业舞台。此次演出作品题材丰富多元,风格鲜明独特,涵盖了科技与艺术、传统文化跨界以及社会现实等多个领域。这些作品充分展现了青年一代对现实的关注、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诠释,以及对个体价值的深度思考。他们正以这一份份充满朝气的“青春作业”,完成艺术道路上的关键蜕变。
高门槛筛选
坚持“金子里面提炼纯金”
2025年度“大戏看北京”文艺创作孵化平台·青年人才项目并非一个从零开始的兴趣班或普及班,它有着截然不同的起点和定位。北京市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马新明在本年度文艺创作孵化平台青年人才训练营开班第一课上就强调,训练营坚持“金子里面提炼纯金”的理念,强调创新性和创造力,通过科学的培养体系和强大的导师阵容引领青年文艺人才在创作中精益求精,把有潜力的青年文艺人才选出来、孵化好、推上去。
“平台孵化目标非常明确:聚焦于那些未来五到十年内,能成长为文艺创作主力的年轻艺术家。”该孵化项目的导师、制作人李东表示,这一定位,决定了其筛选机制的高门槛与独特性。在这里,核心标尺就是“作品”。作品所展现的潜力、想法与独特性,是叩开这扇大门的唯一敲门砖。此外,项目还创新性地引入了“导师推荐制”。李东介绍说,“这并非降低门槛,反而是为了更精准地发掘人才,深耕行业的专业导师们最清楚好苗子在哪儿。他们的推荐更为审慎且专业,而被推荐者仍需通过严格的考试筛选。这种双重筛选机制,从源头上保障了学员群体的高起点和高含金量。”
孵化有温度
导师“一对一”提供个性化指导
如果说高门槛遴选是找到了“纯金”,那么如何将这些“真金”进行“精雕细琢”,则需要孵化过程中注入恰如其分的“温度”。
在全国青年创作人才培训蔚然成风的今天,北京市文联的孵化计划如何做出特色?在导师、编剧罗怀臻看来,“一对一”导师制便是重要一环,它彻底突破了当前主流的“填鸭式”“单向灌输”的培训模式。
平台为每位学员配备专属导师,从选题到创作全程提供灵活、个性化的“一对一”深入指导。此外,当学员需要特定老师进行指导时,文联强大的资源和组织优势便显现出来。训练营于今年5月曾邀请舞蹈家黄豆豆为学员们讲课,之后学员黄路霏在创作的过程中需要黄豆豆老师的辅导,文联便积极协助对接。这种“点单式”的服务模式,确保了支持的精准性和高效性。
“那种‘学员坐在教室里,老师轮流上讲台’的做法,容易流于形式,导致学员作品风格雷同。”罗怀臻一针见血地指出,“青年创作人才千差万别,必须针对每个人的个性与作品进行指导。”
“一对一”导师制意味着巨大的工作量,但罗怀臻认为这也是孵化项目最有意义的地方,“孵化是需要温度的。就像鸡孵一个蛋,需要付出时间和恰当的温度才行。”这种全方位的呵护,体现在导师对学员从选题立意、剧本打磨、舞台呈现到思想困惑的全过程、沉浸式陪伴中。它不再是冷冰冰的知识传递,而是带着关怀、耐心与期待的言传身教。罗怀臻表示,“这种自上而下、由内而外的温度传送,构成了平台最看不见,却最能感知的底色。在这里,艺术的火种不是被批量点燃,而是在一对一的、持续的温暖呵护下,自然而然地发光发热。”
全链条体系
破解青年创作者诸多痛点
对于青年创作者而言,成长的痛点往往是系统性的:缺乏资源、视野狭窄、实践机会不足、难以对接市场……自2023年启动以来,“大戏看北京”文艺创作孵化平台以精品创作项目和青年人才项目为牵引,构建了高层次专家智库、人才库、作品库、创研基地、合作渠道、宣推渠道六位一体的全链条工作体系。经过三年的探索与实践,这套覆盖创作全流程的“闭环”孵化系统,有效解决了青年艺术家在成长道路上遇到的诸多系统性难题。
这个闭环,为青年艺术家进行了一次彻底的“赋能”。首先是资源对接与跨领域课程。平台为学员提供了难得的跨门类“专业通识课”,戏剧学员可以了解电影、舞蹈、书法等其他领域,舞蹈学员可以聆听顶级编剧、舞美设计的理念,让不同领域的学员们通过这些课程极大地拓宽了艺术视野。
深度研学也并非走马观花式的采风,而是带着专业视角的集体学习和探讨。今年平台组织学员赴西安研学,从《长恨歌》到《赳赳大秦》,实地考察文旅演艺的生态,并有导师同行现场讲解、带领学员与当地讨论交流。这种沉浸式的体验,创造了跨领域学员之间深度碰撞的独特环境。
对于学员、青年书法家裴江来说,这些孵化支持系统的意义尤为重大。“我以前对舞台剧、话剧、舞蹈几乎是‘小白’。”他坦言,“但通过专业通识课和这几次研学,收获非常大,不仅从其他领域专业老师那里得到了启发,还在研学中增长了见识,每到一个地方就欣赏到当地最高水平的演出,接触顶级舞美,视野一下子打开了,这为我的书法创作无形中提供了非常大的助益。”
在经过前期的培训和辅导后,大约只有三分之一的申报人才能进入“答辩”环节。这个环节模拟了艺术家在现实中申请资助、推广项目时必须经历的“说服”过程。李东表示,“这让年轻艺术家们展现出项目阐述与推广的能力,这正是当下艺术生态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让创作者跳出单纯的艺术思维,开始思考如何向世界表达自己作品的价值。”
通过答辩的项目可以获得北京市文联提供的资金支持,“成果展演”将孵化成果推至台前,通过主动邀请业内专家和机构前来观看,为学员搭建资源平台,完成从孵化到面向社会的“最后一公里”。
勇敢的蜕变
从舞者到导演,从笔墨到跨界
在这个充满温度的“孵化环境”中,改变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发生着。最动人的,莫过于见证一个个艺术生命的破茧与转型。
青年舞蹈家黄路霏带着她的敦煌数字舞蹈《伎乐·数境》站上了展演的舞台。这个作品是中国艺术科学研究所最新研发的非穿戴、实时动捕技术与敦煌舞蹈、器乐、动画叙事的一次大胆融合。
拥有13年舞剧表演经验的黄路霏,参演过近20部舞剧,但到了这个阶段,她渴望实现从演员到导演的转型,孵化平台令她梦想成真。平台提供的训练营和研学,让她经历了思维的“更新迭代”。“在密集的课程中,业内顶级专家陈廖宇、罗怀臻、黄豆豆、郝维亚等老师带来的信息冲击,让我感觉自己快速‘更新迭代’成了2.0版的自己。”她形容道,“老师们就像是点了一把火,然后我就开始熊熊燃烧。”
作为从优秀演员转型导演的典范,导师、著名舞蹈家黄豆豆给予了黄路霏精准的指导。“他始终提醒我,‘技术永远是辅助舞蹈呈现的,不能让它成为主导。’”这让黄路霏在不断探索技术边界的同时,始终牢牢抓住舞蹈本体的核心。
与此同时,青年书法家裴江则在经历一场从“笔墨”到“跨界”的转变。这期间,导师、著名导演甲丁反复叮嘱裴江发挥出自己的创造力,这促使他开始思考传统与创新的平衡。裴江尝试吸收舞蹈元素,“把字的结构稍微夸张、扭动,像跳舞一样”。“写字也会有瓶颈期,不能总坐着硬练,需要生活和其他领域的‘味蕾’来刺激、打开视野。”裴江感慨道,“这次经历改变了我的生活方式,让我更愿意尝试和接纳不同事物。”他的故事证明,孵化不仅是技能的提升,更是艺术观、人生观的扩容。
聚焦最前沿
用艺术回应AI时代与数字未来
本年度学员的作品不约而同地将创作的触角伸向了当下与未来最前沿的领域——人工智能与数字化生存。他们的思考,已经超越了“AI能否取代人类艺术”这类简单的技术焦虑,而是深入到技术社会所带来的伦理困境与人性拷问之中。
作品《中之人》敏锐地探讨了AI虚拟形象背后,那些作为“中之人”的自然人所面临的权益、尊严与异化问题。
“他们的思考已经超越了‘AI能否取代人’,触及了更深层的社会问题。这种前沿性和当下性是其宝贵之处。”罗怀臻将之视为本届学员最宝贵的特质。他进一步指出,“青年就是要面对当下,面向未来。’”
无论是黄路霏用数字技术“活化”敦煌壁画,还是其他创作者对AI社会的寓言式表达,都清晰地表明,这批青年艺术家正运用艺术这一媒介,积极参与到与时代重大命题的对话之中。他们的作品,也因此具备了强烈的现实关怀和未来预见性。
案头到舞台
从这里出发,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孵化计划的最终目的,是让优秀的创作构想真正落地生根,并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平台通过“成果展演”和“市场对接”两个关键环节,精心铺设了从案头到舞台、从排练厅到市场、从北京到全国的进阶之路。
每人5-7分钟的精华展示,让创作者亲历了从案头到舞台、“由蛋变成鸡”的全过程。对于创作者而言,亲眼见证自己的构思在面向观众的专业的舞台上呈现,这种体验是任何案头工作都无法替代的。
孵化并未止步于成果展演,而是主动扮演了“经纪人”和“推广者”的角色。李东透露,展演邀请了行业内的制作人、剧院经理、艺术节总监等潜在合作伙伴前来观看,让学员们的作品有了更多被发现的机会。由学员李瑜导演的《外套》在展演结束后,便迅速被推荐至大凉山国际戏剧节。对此,李瑜感到十分欣喜。同时,主办方为配合他们在非常规空间的演出,“不厌其烦”地调整方案、增加设备,“这一切都只为了把最好的演出呈现给观众”。这种支持,让青年创作者们感受到了行业的专业与温暖。
平台的目光是长远的。正如李东所言,核心是“出人”,而非单纯“出作品”。自2023年启动以来,“大戏看北京”文艺创作孵化平台成果已逐步显现,推出了话剧《悲惨世界》、舞台剧《一日三秋》、话剧《老舍五则》(2024版)、沉浸式音乐剧《金风玉露》、偶剧《我的名字叫啊吨》、舞剧《主角》、中法共创奇幻剧《海底两万里》、音乐剧《风声》以及首批创研基地创作项目音乐剧《青春之歌》等多部优秀作品,验证了其“以项目育人才、以人才促创作”的良性机制,为擦亮“大戏看北京”文化名片、助力“演艺之都”建设培育了精品、储备了人才。
李东认为,只要通过孵化将人才锻炼出来,即使单部作品未必完美,他们未来的艺术道路也必将宽广。而从孵化到市场的“无缝衔接”,极大地缩短了青年艺术家的成长周期,让他们能够更早地接受真实市场的检验,在实践中继续磨砺、成长。
本版文/本报记者田婉婷
统筹/李洋
供图/北京市文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