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责声明:本网发布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文章观点仅供参考,所涉及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为提高文章流畅性,文章可能存在故事编译,读者请自行辩解!如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
港股上市到私有化豪赌启幕
从“一个亿小目标”的首富,到71岁失去商管控制权、甩卖百座广场、债务缠身的“卖楼翁”,王健林和他的万达帝国如何走到这一步?
2014年万达商管港股上市,募资288亿港元,市值峰值2160亿港元,却因不满港股低估值埋下隐患。
2016年王健林拍板私有化退市,以52.8港元/股回购(当时股价约31港元),签下“两年返A”对赌协议,承诺未达标则回购340亿港元出资。
![]()
监管风暴下的断臂假象
2017年,监管开始排查海外并购风险,万达资金链骤然紧张。
此前万达在2012至2016年间多次进行大规模海外并购,如收购AMC影院、瑞士盈方体育、好莱坞传奇影业等,王健林甚至在2015年哈佛公开表示“万达的钱是辛苦赚的,爱往哪投就往哪投”。
面对危机,万达当年甩卖13个文旅城、77家酒店套现637亿元,账面现金一度超过1700亿,看似“逃顶”成功。
然而,王健林并未选择持续去杠杆,而是将目光牢牢锁定“返A高估值”,错失了周期调整的最佳窗口。
![]()
对赌升级轻资产埋雷倒计时
2018年腾讯、苏宁等投资方出资340亿港元,将万达商管上市期限延长至2023年,地点也放宽至港股,对赌压力暂时得到缓解,但并未根本解除。
2021年万达进行重大结构调整,把重资产与负债留在大连万达,轻资产部分则装入珠海万达商管,成功募资380亿港元。
可这次融资附带了更严苛的对赌协议:若珠海万达商管在2023年前未能上市,万达就得连本带息回购约440亿港元。
这份协议让上市时钟成了悬在万达头顶的“倒计时炸弹”。
![]()
四次折戟IPO梦碎资本围猎
珠海万达商管在2021年至2023年间,四次递交港股IPO申请均以失败告终。
随着监管趋严、地产融资持续收紧以及硬科技成为资本新宠,万达所依赖的旧估值逻辑逐渐失效。
在此背景下,以太盟资本(PAG)为代表的强硬投资方登场。
2024年3月,太盟等五家投资方合计出资约600亿元入股万达轻资产平台,万达持股比例降至40%,投资方合计持股达60%,轻资产平台的控制权天平开始向资本方倾斜,与融创此前收购重资产的“套牢逻辑”截然不同。
![]()
万达帝国变运营打工者
2024年,万达核心的轻资产平台控制权正式移交至太盟资本手中,其稳定的现金流被资本收割。
这标志着万达从“持有型+运营型”企业快速滑向“纯运营型”,收入与利润更依赖管理费与租金效率。
2025年2月,被视为王健林接班人的万达商管原总裁张霖因个人原因辞职,人事动荡进一步折射出企业内部管理的失序。
王健林亲手缔造的商业帝国核心资产旁落,昔日的行业巨头沦为“运营打工者”。
![]()
广场大甩卖百座易主求生
2025年5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无条件批准万达出售39个城市的48座万达广场,接手方包括太盟、腾讯等,交易规模或达500亿元,也有说法称超200亿元。
截至2024年底,万达在全国运营513座万达广场,总建筑面积约7090万平方米;到2025年11月,近百座广场已经更换业主,自持的只剩下约200座可售。
策略上就是变现为先,先保住运营不断档。
万达轻资产平台还在管这些已售广场,但租金收入因为所有权变更,缩水得厉害。
![]()
债务反思七旬赌徒的代价
截至2025年9月,万达集团有10条被执行人信息,涉案总金额约52.62亿元,另有47条股权冻结信息。
王健林本人也因旗下公司1.86亿元债务纠纷一度被限制高消费,虽然很快撤销,但消息传开时,他办公室茶几上的杯子半天没动过,工作人员连走路都放轻了脚步。
![]()
2025年最新数据显示,王健林父子财富同比缩水820多亿元,创富榜排名从第9跌至第51位,曾经的"首富"光环早就没了踪影。
说到底,王健林就是在错峰期押错了宝——非要在地产融资收紧的时候赌高估值上市,又签了那么狠的对赌协议,结果把核心控制权换成了时间压力和融资的对价。
这哪是败给哪个对手,明明是输给自己过度乐观的路径设计,企业终究要为不合时宜的"赌性"买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