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在呼和浩特至鄂尔多斯铁路的关键咽喉——全长10公里的跨大黑河大桥上,呼和浩特通信段的6名职工深夜集结,迎战高空作业。这座30米高的铁路大桥,是列车通行的重要通道,而他们肩负的使命,是确保每一寸通信光缆的绝对安全。
![]()
受列车运行产生的震动和风霜雨雪等天气影响,桥槽通信光缆盖板会出现边角翘起、扎带松动等现象。当晚,他们要利用3小时“天窗”时间,维护整治大桥两侧桥槽盖板,确保大桥上的通信光缆安全畅通。
桥面风大,安全带必须双重卡扣固定,少一道都不行!
呼和通信车间副主任高煜鸿拉高声音,借着头灯逐一复查作业人员的安全装备。
![]()
23时整,两组作业人员迅速行动,背起10多公斤重的绑扎钢带和工具箱,沿着大桥两侧的槽道同步前进。
![]()
站在30米高的桥面上,脚下是幽深湍急的河水,青工马杨的双腿不自觉地颤抖起来。工长乔海宇见状,用力拍了拍他的肩膀:“别往下看,盯着手里的活儿就行。脚下踩实了,心里就踏实了。”说着,乔海宇躬身示范,干脆利落地掀起盖板,手法娴熟地拧紧螺栓。在他的悉心指导下,马杨逐渐掌握了要领,动作也愈发稳健起来。
![]()
距‘天窗’时间结束还有40分钟,各组加快进度!
对讲机里传来驻站联络员的提示声。此时,防护员停下脚步,喊停队伍。工长乔海宇俯身仔细检查,发现3块紧邻盖板有晃动。“这几块槽盖板都得加固,”他一边说一边用扳手敲了敲松动的盖板,“光拧紧螺栓还不够,每块再加5根扎带固定才稳妥。”他转头对身旁的工友吩咐道,声音在呼啸的河风中格外清晰。
![]()
时间紧迫,大家立刻进入高效协作状态。张禹利落地翻开检修台账,笔尖在纸面上沙沙作响;史勇半跪在工具箱前,麻利地翻找出备用扎带和专用钳具;经验丰富的副工长姚天毅将安全带牢牢扣在防护栏杆上,用力拽了拽确认牢固后,一个转身蹲在桥沿——他左手紧握栏杆保持平衡,右手如穿针引线般将扎带精准穿过槽道接口,随即抄起钳子“咔”地夹紧,手腕一抖便将多余扎带齐根剪断,整套动作行云流水。
![]()
凌晨2时整,作业结束,职工全部下道。朔风呼啸的桥面上,温度计的红线已逼近零下6摄氏度,呼出的白气在头灯照射下凝成霜花,大家冻得通红的脸上却写满了完成工作的释然。

文字:马威 陈屹轲
图片:王利民 陈屹轲 李军红 姚天毅 史勇
编辑:拜玉琼
实习编辑:王馨源
审核:程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