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是我抄书打卡的第72天,赤壁风起,周瑜得时;怀才不遇,静待良机。沉沙折戟非无用,厚积薄发待东风。
今天我要抄写的内容是唐代杜牧的《赤壁》
《赤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
本人抄写
译文
赤壁的泥沙中,埋着一枚未锈尽的断戟。自己磨洗后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
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武宗会昌二年至四年(842 - 844年),杜牧出任黄州刺史期间。当时他因陷入牛李党争遭排挤而被外放,仕途颇为坎坷。
他游览的黄州赤壁(今湖北黄冈赤鼻矶)并非三国赤壁之战的古战场,却在江边偶然发现了一支沉沙未销的折戟,磨洗后认出是前朝赤壁之战的遗物。这一古物触发了他的思绪,他借赤壁之战的史事展开联想,既对历史成败中的偶然性抒发见解,也暗喻自身怀才不遇、未得施展抱负机遇的境遇,写下了这首咏史诗
![]()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诗词赏析
折戟沉沙铁未销:这句以不起眼的古物切入,沉在泥沙中的断戟历经数百年仍未完全锈蚀,既勾勒出古战场的萧瑟,又用“铁未销”制造出岁月与实物的张力。一个“沉”字暗藏历史的厚重感,仿佛那场战争的硝烟虽散,痕迹却始终留存,为后文追溯前朝史事埋下伏笔。
自将磨洗认前朝:这句通过“磨洗”这一朴素动作,让诗人与历史建立起直接联结。诗人亲手清理断戟辨认遗物的举动,把抽象的怀古之情转化为具体行为,看似平淡的叙事里,藏着他对历史的探寻欲,自然而然地将读者的思绪从眼前的古物,牵引到三国赤壁之战的风云过往中。
东风不与周郎便:此句跳出传统视角,以假设打破对赤壁之战的固有认知。它不赞周瑜谋略,反而将其胜利归因于“东风”这一偶然机遇,极具思辨性。“不与”二字态度鲜明,既点出历史成败的不确定性,也暗含诗人对自身缺少机遇、难以施展抱负的隐性感慨。
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以小见大手法用得极为精妙。它不直白写东吴亡国的惨状,而借二乔的命运暗喻东吴兴衰。“春深”营造出铜雀台的奢靡氛围,一个“锁”字则尽显战败后的屈辱与无奈,既让历史的悲剧感更具画面力,又委婉传递出战争对统治阶层乃至国家尊严的深刻影响。
![]()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主题归纳
《赤壁》这首咏史绝句中,诗人没有正面描写赤壁之战的过程,而是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讥嘲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得胜的侥幸,对历史兴亡成败的问题发表了自已独特的见解,曲折地表现出诗人报国无门的激愤。
![]()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今天的抄书打卡到此结束,读此诗学到了历史成败并非绝对的“实力定论”,包含偶然因素;人生境遇亦如此,一时的失意可能源于机遇缺失,不必过度否定自身价值。
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