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文、图
“咳咳咳……”申城气温持续走低,最低气温已跌破10℃,秋冬季节呼吸道感染高发季已悄然来临。上海市疾控中心监测数据显示,流感病毒阳性检出率呈显著上升趋势。记者走访本市多家医院发现,部分医院呼吸道门诊量较平日大幅上涨,儿童、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是主要感染高发人群。
儿童、老人频频“中招”
上午,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门诊大厅内,不少家长抱着裹得严严实实的孩子排队等候,空气中不时传来孩子的哭闹声与咳嗽声。市民张女士带着一岁半的宝宝刚完成检查,脸上满是焦虑:“孩子一开始只是偶尔咳嗽,我们以为是普通感冒,没想到两天后开始发烧,最高烧到39.5℃,吃了退烧药也反复,到医院抽血后才知道是流感引发的支气管炎,还伴有轻度肺炎,只能住院治疗。”
据介绍,该院目前检出率最高的是流感病毒,从上周的20%左右增长至本周的30%-35%,上升趋势比较显著。
除了儿童医学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上海市儿童医院等多家医疗机构儿科门诊量均出现大幅攀升。其中呼吸道感染患者占比大幅增加,以流感、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为主。
校园内的感染情况同样不容乐观。据杭州某幼儿园老师透露,最近班上近三成小朋友因感冒、发烧请假,“每天晨检都能发现几个体温异常的孩子,剩下的孩子上课也频繁咳嗽、打喷嚏,教学秩序都受影响。”上海某小学家长周先生告诉记者,“最近班上连续有学生请假,都是呼吸道感染症状。”
不仅是儿童和学生,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也成为流感易感人群。记者从沪上多家医院了解到,近期老年患者就诊量明显增加。老年人免疫力较弱,感染流感后容易引发肺炎、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部分患者还会因流感诱发基础疾病加重,就医不及时可能危及生命。
上海流感病毒阳性检出率略有上升
上海市疾控中心11月最新监测数据显示,结合目前监测数据来看,上海流感病毒阳性检出率略有上升。当前流感流行的主要毒株为A(H3N2)型,该毒株传染性较强,易在人群密集场所引发聚集性疫情。
当前上海流感呈零星散发态势,主要影响抵抗力较弱的儿童和老人。随着本市气温下降,周边国家和地区陆续进入流感季,本市预计在12月中下旬到1月初可能进入高峰。
中国国家流感中心最新报告显示,北方省份流感活动维持低水平,南方省份呈上升趋势。国家流感中心同时公布2025年流感病原学监测结果:1-6月我国主要流感流行株为A(H1N1)型,7月起A(H3N2)型流感病毒阳性检出率超过A(H1N1)型。不过近期监测到的毒株对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如奥司他韦)和聚合酶抑制剂均保持高度敏感,现有抗流感药物治疗效果确切。
专家介绍,流感病毒潜伏期一般为1—4天,多为2天,感染后多数患者以发热、头痛、肌痛和全身不适起病,体温可达39—40℃,常伴有畏寒、寒战,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咳嗽、咽痛、流涕、鼻塞等呼吸道症状,少数患者可伴有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流感的并发症以肺炎最为常见,其他还包括神经系统损伤、心脏损伤、急性肾损伤和肾衰竭、肌炎和横纹肌溶解、休克等,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据分析,流感与普通感冒虽然症状相似,但危害程度相差较大,早期识别至关重要。流感的突出特点是全身症状较重,而普通感冒往往以上呼吸道症状为主,全身症状轻微。
现在接种疫苗还有用吗?
面对当前流感高发态势,市民该如何科学应对?
专家建议,若孩子出现流感症状但精神状态尚可,服用退烧药后体温能有效下降,家长可选择居家观察,避免外出交叉感染。目前多个平台支持流感抗原上门检测服务,足不出户就能快速明确病因,方便及时用药。
而当出现以下情况时,需立即就医:持续高热2—3天不退;咳嗽加剧、精神萎靡、食欲大幅下降;出现喘息、频繁呕吐、严重腹泻等症状;婴幼儿出现精神差、拒食、嗜睡等情况。
此外,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专家同样提醒,孕产妇同样须预防感染流感。因为怀孕期间,女性的免疫系统为了减少对胎儿的排斥,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下调,因此更容易罹患流感。与此同时,子宫的逐渐增大导致肺部空间受限,呼吸功能随之减弱,这无疑增加了孕妇遭遇呼吸困难及肺炎感染的风险。此外,孕期血容量的增加也加重了心脏的负担,进一步增加了肺炎可能带来的健康风险。
孕产妇如果合并肺炎,严重时可能导致孕妇出现呼吸衰竭、脓毒症等并发症,增加早产、流产的风险,甚至危及生命。对胎儿而言,虽然流感病毒经胎盘传播极少见,但孕妇发生流感仍可能对胎儿有不良影响,包括增加唇裂、神经管缺陷、脑积水及先天性心脏缺陷的风险,还与妊娠丢失、早产、胎儿生长受限和死胎的风险升高有关。
时至11月中旬,不少市民关心“现在接种流感疫苗还有用吗”。对此,专家明确表示,每年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能大幅降低儿童、老人及慢性病患者的感染风险和重症概率。“理想情况下,流感疫苗应在流感季来临前完成接种,因为人体需要约两周时间产生保护性抗体,但即使在高发期接种依然有意义。”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感染科主任曹清表示,对于此前未接种的在校学生、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现在接种仍能有效降低后续感染风险,减少重症发生的可能。
不过,专家提醒,接种流感疫苗后并非立即生效,市民仍需做好日常防护措施,才能最大程度降低感染风险。同时,流感疫苗接种后保护期约为6—8个月,且流感病毒易变异,因此建议每年都按时接种。
此外,市民需提高健康意识,自觉做好个人防护,养成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少聚集等良好卫生习惯;重点人群主动落实疫苗接种、健康监测等防控措施,一旦出现不适及时就医,切勿拖延。
贴士
寒潮来袭,心脑血管、呼吸道等疾病进入高发期,如何科学应对降温?为此,市健康促进中心等发布健康提示,提醒广大市民做好科学“三防”,健康过秋冬。
精准保暖,这些部位要“防寒”
这些容易受寒的部位,要特别防护:颈部受凉易致头痛、肩颈僵硬,早晚可戴围巾保暖;腹部受寒易引发腹泻,可穿高腰款式的下装,寒冷时也可在内衣外面贴上暖宝宝;脚踝受凉易致感冒、关节痛,天冷时不要露脚踝,睡前可用40℃温水泡脚15分钟;肩部受凉易诱发肩周炎,可穿防风外套或戴薄款护肩;膝盖怕冷,会让一些人的“老寒腿”加剧疼痛,天冷时可穿加绒打底裤,运动时戴护膝,避免久蹲,减少膝盖压力;腰部受寒可能导致腰酸乏力,可穿收腰外套或系宽腰带,久坐后用手搓热后腰。
细节入手,日常生活要“防感”
当前正是感冒等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时期,做好个人防护很重要:平时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时开窗通风;主动戒烟,同时也要减少家庭油烟刺激;及时关注气温变化,降温要适时添衣,早晚的温度较低,外出时别忘了带好外套、围巾等防风防寒;每天多饮温水,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保证高蛋白饮食,如牛奶、鸡蛋、瘦肉、鱼、豆制品等,增强免疫力。此外,可根据医生建议,及时接种疫苗。
自我管理,特殊人群要“防病”
“三高”等慢病人群,此时节更要做好健康管理,牢记“三防”:一防血压波动,如有头晕、头痛或血压突然升高,及时就诊;二防血糖变化,糖尿病患者容易因饮食增加、运动量减少而导致血糖升高,适当增加室内活动,注意监测血糖水平;三防血脂异常,天冷容易管不住嘴,暴饮暴食等容易升高血脂,要做到饮食有节,科学进补。
同时,寒冷天气容易诱发冠心病、心绞痛、卒中等问题。特别是有心脑血管疾病史的人群,一定要避免寒冷刺激,及时纾解不良情绪;饮食清淡,少吃肥肉、动物内脏等高胆固醇食物;保持运动习惯,老年人可适当步行,试试太极拳、木兰操等运动,循序渐进、量力而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