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顺利达成27项重要共识,冯德莱恩也明显转变态度,主动放软身段寻求对华对话。
德国财政部长克林拜尔和中国副总理何立峰在北京进行了长达6个小时的深入会谈,最终共同敲定了这份涵盖27项共识的联合声明,而这份声明也成了近期中欧关系里最具实质内容的合作文件。
![]()
克林拜尔可是德国默茨政府上台后首位访华的高层官员,会谈一结束,他就站在记者们面前郑重强调:“德国与中国携手合作,一定能够为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的各种挑战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而另一边在布鲁塞尔,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最近却突然调整了自己的对华言论基调,明确表态“欧盟不愿意与中国脱钩”,还特意申明需要和中国建立起更加“平衡”且“稳定”的合作关系。
![]()
中德高级别财金对话结束后发布的联合声明里,密密麻麻地列出了足足27项共识,每一项都紧扣双方合作的关键领域。
这些共识覆盖的范围特别广,从明确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到坚定支持二十国集团发挥作用,从深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框架下的合作到推进绿色金融发展等多个重要方面都有所涉及。
德国政府的消息人士透露,克林拜尔在正式开启这次访华行程之前,就已经和总理默茨、外交部长瓦德富尔针对各项关键问题进行了充分且深入的沟通。
![]()
不管是在欧盟内部,还是德国自身政府内部,各方都保持着密切的协调配合,所以说这次访问绝对不是一次孤立的双边会晤,背后有着充分的准备和考量。
在这次对话过程中,何立峰也明确表示,非常欢迎德国企业来中国市场投资发展,同时也希望德国能好好利用自己在欧盟内部的影响力,助力改善中国与欧盟27个成员国之间的关系。
冯德莱恩在近期欧洲议会全体会议上就中欧关系发表讲话时,虽然还在老调重弹所谓“去风险”和“产能过剩”那一套论调,但明眼人都能看出,她的语气和讲话重点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
![]()
她毫不含糊地表示:“我们不认同战略脱钩这种做法,这完全不符合我们的切身利益。我认为,对欧洲来说,这种做法既显得无能,实际效果也根本不好。”
她甚至还敦促欧洲各国要“清醒认识”到一个新现实——中国已经从过去的“农业社会”成功演变为如今的“工业大国和清洁技术引领者”。香港《南华早报》之前曾把冯德莱恩过去的对华言论称为“迄今为止最严厉的抨击”,但现在再听她说话,语调已经缓和了不少。
克林拜尔在会谈中也提到了稀土相关问题,还有中国在钢铁、光伏以及电动车等领域所谓的产能过剩问题。
![]()
但他紧接着就强调,减少产能过剩、确保双方能有一个稳定的竞争环境,这应该是双方共同承担的“共同责任”,这样的表述也能看出德方更倾向于通过合作解决问题,而不是走向对抗。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中欧关系研究中心主任简军波分析认为,目前德国国内经济发展正面临着不少挑战与困难,这些经济层面的因素也成了推动德国主动寻求对华对话的重要动因。
德国在专业技术和工程领域的投资,实实在在助力了中国的发展与现代化进程,而中国供应商在德国工业价值链中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这种互利互惠的紧密关系,让德国根本不敢轻易提“脱钩”这两个字。
![]()
面对欧方提出的各种指责,中国相关部门早就已经作出了明确且有力的回应。早在今年6月,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就明确指出,中国的产业补贴政策一直坚持开放、公平、合规的基本原则,而且严格遵守世界贸易组织的各项规则。
针对冯德莱恩近期的相关言论,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何咏前在7月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也作出了回应,他表示:“欧方领导人的有关言论并没有如实反映出中欧经贸关系的真实现状。”
![]()
何咏前还逐一驳斥了欧方关于市场准入、产业补贴、政府采购、出口管制和产能过剩等方面的不实指责,并且拿出具体数据说话,指出欧盟在2021年至2030年间,计划提供的各类补贴总额超过了1.44万亿欧元。
在欧盟对华政策众说纷纭、一片杂音的当下,欧洲政坛上仍有三位政要的言论格外值得关注,他们分别是博雷利、梅朗雄和魏德尔。这三位政要在欧洲政坛都拥有一定的影响力,他们针对对华关系发表的相关言论,也充分体现出了各自的战略眼光和鲜明的政治个性。
![]()
德国选择党主席魏德尔就明确强调,中国市场对于德国企业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应该继续维持德中之间的经贸合作,而且要把中国当成应对全球各种挑战的合作伙伴,而不是简单视为竞争对手。
与此同时,欧洲中国事务智库联盟(ETNC)在今年6月发布的欧中关系年度报告中也指出,欧洲需要进一步强化自身的战略自主,欧盟的对华政策绝对不能“过度依赖美国”。
![]()
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主任郑春荣教授分析认为,尽管当前外界对于中德关系的整体预期偏于悲观,但中德关系的基本盘和内在发展动力依然稳固,未来的发展前景还是值得期待的。
现在欧洲内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理性声音认识到,把中国视为“制度性对手”这种矛盾的逻辑,其实造成了欧盟对华政策的“认知混乱”。
随着中德这27项共识逐步落地落实,欧盟接下来是继续跟随冯德莱恩的“去风险”策略,还是及时回归理性务实的对华政策,这将会成为影响未来中欧关系走向的关键所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