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与法制网讯(□王太伟 通讯员杨彩雯)近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奎屯市人民法院成功调解一起恋爱期间转账纠纷,通过明晰法律边界,让原本各执一词的双方达成和解,也为公众敲响了恋爱期间经济往来的法律警钟。2023年3月,李某与赵某通过社交平台相识相恋。交往期间,两人通过微信、支付宝频繁进行资金往来,累计金额较大。值得注意的是,所有转账均未标注特殊含义,也未通过书面形式或明确备注约定款项用途。2024年9月,双方感情走到尽头。李某主张,恋爱期间的所有转账均是赵某向其借款,要求全额返还;赵某则辩称,这些款项是李某自愿赠与,用于两人日常消费、节日支出及共同出行等开销,拒绝退款。因协商无果,今年10月29日,李某将赵某诉至奎屯市法院,请求判令其偿还相应款项。承办法官邢小丽受理案件后,第一时间核查了双方的转账记录、聊天记录等证据。发现涉案款项既无明确的赠与表述,也无借条等直接借贷凭证,款项性质难以直接认定。为高效化解纠纷,法官决定优先组织调解。调解中,法官向双方释明核心法律要点:恋爱期间的转账性质,不能仅凭单方主张认定,需结合转账频率、金额大小、双方经济状况及恋爱进展综合判断;在无明确约定的情况下,主张借贷或赠与的一方需承担举证责任。同时,法官引导双方回归恋爱相处的实际情况,理性分析每笔款项的合理性,劝说双方放下对立情绪,各退一步。经过法官耐心的释法明理和沟通协调,双方逐渐平复情绪,认可了款项中存在部分用于共同消费、部分属于临时周转的情况。最终,在邢小丽法官的主持下,双方自愿达成调解协议:赵某认可部分转账为临时周转款项,同意分期返还李某3.5万元;李某放弃其他诉讼请求,双方就该纠纷彻底了结,再无争议。来源:民主与法制网编辑:蔡 斐审核:田 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