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上海的古北、虹桥或者金桥街头,你就会发现日文招牌和中文广告并肩而立,超市货架上整齐码放着纳豆、味噌、日式酱油,连社区公告栏里的停水通知都印着中日双语。
若非路边飘着的五星红旗和偶尔传来的上海话叫卖声,恍惚间真会以为闯进了东京的某个街区。
这不禁让人好奇,现在到底有多少日本人真正扎根在上海?他们不远千里来这儿定居,到底图啥?
更让人揪心的是,万一以后爆发战争,这些长期扎根的日本人,会不会变成局势恶化时的“隐患因子”呢?
![]()
根据2025年最新的统计数据,上海全市常住的外籍人员加港澳台居民总共也就20多万,而长期扎根在上海的日本籍人士,准确数字是5.2万。
这5.2万人里,男女比例基本均衡,其中一多半都是在上海日企工作的商务人士,或者跟着来的家人。
剩下那些,不少是开餐馆的、做文化交流的,还有在学校教书的,或者一些技术人员。
![]()
这些日本人特别喜欢扎堆住在古北、虹桥和金桥这几个地方。
尤其是古北,简直成了日本人的大本营,街上走的老外里将近一半都是日本人。
从便利店、居酒屋,到教日语的学校和日本医生开的诊所,乍一看还以为是小型的东京。
那他们为啥偏偏选上海安家呢?说到底,主要还是觉得在这儿生活“划得来”
![]()
这里的工作机会多到让人眼花缭乱,截至2025年2月,上海的日资企业已经突破1万家,比两年前还多了800家。
单说长宁区,就扎堆聚集着1500多家日企,差不多占了那片外资公司的四分之一。
这些日企覆盖了金属机械、资源化工、金融保险、运输通信等多个领域,不管是管理层、技术人员还是普通职员,都能找到对口的工作。
![]()
而且收入待遇也很有吸引力,根据2024年的数据,在沪日本人的平均月薪大概1.54万元,比上海本地人的平均月薪高出28%,像课长、部门经理这类中高层,年薪能到40-50万元。
就算是从日本来的技术工人,年薪也能有40万元左右,这比他们在日本本土的收入还要可观。
更贴心的是,很多日企还会提供住房补贴、交通补贴和探亲假期,大大降低了他们的生活压力。
![]()
生活上就更不用愁了,上海几乎给他们打造了“无需妥协”的生活圈,古北3公里范围内就有67家日式餐厅,从人均30块的拉面店到1500块的怀石料理应有尽有,密度比东京新宿部分街区还高。
超市里有专门的“日本直运区”,酱油、泡面、零食全是东京空运来的,物业有24小时日语专员,社区医院有专职翻译,连药房都贴着“日本語対応可能”的标识。
看到这里或许很多人心里一紧,日本人都把上海改造成这个样子了,真的不是文化入侵吗?
![]()
不可否认,5.2万日本人定居,确实让上海的文化氛围多了不少日式元素。
2025年第一季度上海就接待了14.2万人次的日本游客,催生了4000多家日料店,让上海成了全球日料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
但要说这是“入侵”,就有点夸大其词了,文化入侵的核心是强迫性和破坏性,而上海的这些日式元素,更多是市场选择和文化交流的结果。
当然不得不说,这么多日本人进入上海,还是对本地人有一定影响的。
![]()
上海标注“适合日本租客”的房源,租金普遍比市场价高20%-30%,不少年轻上海人被迫搬离,公立学校增设日语课程也引发过“资源倾斜”的讨论。
再加上历史记忆,有些长辈看到街头的和服、日文招牌,难免会想起过去的事情,心里就更不是滋味了。
而且现如今中日关系这么紧张,还有一大批人止不住的担忧:万一打仗了,这些扎根上海的日本人会不会成隐患?
![]()
其实这种担心特别能理解,毕竟有历史的印记在,换谁可能都会多琢磨两句,但要说所有日本人都会变成隐患,就有点以偏概全了。
得明确的事,现在外国人想在中国长期扎根,可不是随便就能留下来的,从入境到居留,整套管理流程严得很。
![]()
想拿到长期居留证,得提交一大堆材料,工作类的要有人社部门的工作许可,学习类的要有学校的录取证明,团聚类的得有亲属关系证明,还得提供身体健康报告,证明没传染病。
而且居留证有效期有规定,普通工作人员最多2年,高层次人才最多5年,到期了还得重新审核,不是一劳永逸的。
![]()
更关键的是,公安机关会通过面谈、电话询问甚至实地调查的方式,核实他们来中国的真实目的,要是材料造假或者有可疑情况,根本拿不到居留证。
除此以外,外国人在中国住旅馆之外的地方,必须在24小时内去派出所或者社区警务室登记住宿信息,如果不按照规定来的话,情节严重的还会被罚款。
这意味着,他们住在哪儿、换没换地方,相关部门都能及时掌握,不会出现“来路不明、去向不清”的情况。
![]()
现在还有了更先进的科技手段,电子化登记、大数据监控让管控效率更高。
真到了战争这种特殊时期,只要启动紧急管控机制,就能通过这些登记信息快速定位,不会让他们成为“失联的隐患”。
国家安全机关有权查验可疑人员的身份和电子设备,要是查到有问题,还能查封、扣押涉案物品,甚至限制出境。
![]()
之前国安部就曝光过案例,有境外人员假借慈善救助的名义,深入西南山区非法测绘军事管理区数据,最后被依法打击处置。
而且不只是官方在盯着,任何公民发现间谍行为都能通过12339举报电话、网络平台举报,形成一张全民监督的网。
说白了,真有想搞破坏的“隐患”,不管他是哪国人,都躲不过法律的制裁,不会因为是日本人就网开一面,也不会因为国籍就冤枉好人。
![]()
可能有人会拿美国的《外国敌人法》举例,说人家战时会直接拘禁外籍人员,但中国的管控思路不一样,中国不是搞“一刀切”的歧视性政策,而是精准防控。
美国那种“积分换驱逐”的系统,容易造成冤假错案,而中国是基于事实和法律,只针对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不针对特定国籍。
这种方式既守住了安全底线,也体现了大国的包容和自信。
![]()
当然,咱们也不能掉以轻心,任何国家都有极少数别有用心的人,日本也不例外。
但这些人能不能成为“隐患”,关键看有没有有效的管控手段。
现在重点涉密单位、国防军工企业周边,都有国家安全机关的安全控制,要是有外国人在这些区域搞可疑活动,很容易被发现。
而且反间谍工作不只是针对外国人,中国人要是危害国家安全也一样要被查处,隐患的核心是“行为”,不是“国籍”。
![]()
说到底,5.2万日本人扎根上海,本质上是因为这里的机遇、便利和包容,而所谓的“文化影响”,更多是国际化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至于“战时隐患”,有完善的法律体系、严格的管理机制和丰富的历史经验做保障,根本没必要过度焦虑。
我们不用因为历史记忆就全盘否定所有在华日本人,也不能因为包容就放松警惕。
合法合规生活、遵守中国法律的,就该受到公平对待;要是敢触碰国家安全的红线,不管是谁,都会被依法处理。
![]()
上海的国际化,本来就是在这种碰撞中成长的,从过去的多国租界到现在的外籍聚居区,这座城市一直都在“开放”与“本土”之间寻找平衡。
真正的安全不是封闭自己,而是在开放中守住底线,用规则和机制化解风险。
只要咱们有清晰的规则、有效的治理,让不同背景的人都能在同一套规则下生活,既能享受多元文化的精彩,又能守住自己的生活边界,这才是真正的国际化大都市该有的样子,也是一个大国该有的底气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