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文2244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56岁的刘阿姨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平时不怎么爱吃甜食,饭量也不大,居然会被诊断出2型糖尿病。
“我又不胖,怎么可能得糖尿病?”这是刘阿姨第一反应。但血糖仪不会说谎。空腹血糖9.6mmol/L,糖化血红蛋白达到7.9%。医生摇头:“这不是刚刚超标,这是早就超标了。”
![]()
刘阿姨回忆,过去半年偶尔会口渴、起夜次数多,但一直没引起重视。直到体检时一查,才发现问题不小。
不过幸运的是,3个月后复查,她的血糖竟然控制得不错,甚至被医生当场表扬,说她“做对了5件事”。而这5件事里,有一样特别让人意外——她天天吃芋头。
吃芋头居然成了控糖“功臣”?医生解释有道理!
打开刘阿姨的餐桌,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主食里几乎没有白米饭,全换成了芋头、山药、紫薯这些“土里刨出来的”食材。
![]()
“我以前以为糖尿病不能吃淀粉,后来才知道关键是吃对淀粉。”刘阿姨说。医生也点头:“芋头虽然也是碳水,但它的血糖生成指数(GI)比白米低很多,升糖速度慢,不容易造成血糖波动。”
根据《中国食物成分表》数据,白米饭的GI值为83,而芋头的GI值大约在55左右,属于中等GI食物。
研究表明,饮食中加入中低GI食物有助于糖尿病患者控制餐后血糖,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来源: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年第29期)。
当然,芋头不是“降糖药”,它只是刘阿姨控糖之路上改对饮食结构的一个缩影。
那她到底做对了哪些关键的事?我们一项一项拆开说。
![]()
一、换掉高GI主食,不让血糖“坐过山车”
刘阿姨把家里的主食做了大换血:白米饭、白馒头、米粉统统少吃,改吃粗粮、薯类和杂豆。
她说:“一开始家里人不习惯,说吃不饱。但我用芋头煮粥,加点燕麦、红豆,香得很,他们也慢慢接受了。”
这样做的好处是:粗粮富含膳食纤维,能延缓碳水吸收速度,避免血糖骤升。而且,芋头本身口感绵软、饱腹感强,正好适合饭量大、嘴馋的糖友。
![]()
小提示:芋头虽好,但也属于淀粉类,每天控制在100~150克以内较为合适,别吃多了反而升糖。
二、每餐都有“颜色”,吃出血糖稳定感
医生仔细分析刘阿姨的饮食记录,发现她一个重要习惯:每一餐都尽量做到“颜色丰富”。
“我以前炒菜只放一种青菜,现在都是彩椒、胡萝卜、香菇、西兰花搭配着来。”刘阿姨说,“医生告诉我,颜色越丰富,营养越全面。”
确实,不同颜色的蔬菜富含不同类型的抗氧化物,如类胡萝卜素、花青素、维生素C等,不仅能抗炎、抗氧化,还能改善胰岛素抵抗(来源:国家卫健委《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
而且,蔬菜中的纤维还能延缓糖的吸收,对控制餐后血糖极其关键。
划重点:糖友每餐建议有一半是蔬菜,尤其是深色蔬菜,比起只吃生菜、黄瓜,效果更好。
三、每周走够5万步,运动不靠“狠”靠“稳”
“我以前总想着一口气走1万步才算运动,其实不对。”刘阿姨说,“医生告诉我,规律、适度的运动才是对血糖最友好的。”
她现在的做法是:每天早晚各散步30分钟,饭后慢走,周末跳广场舞,每周总步数控制在5万~6万步之间。
![]()
这正符合《中国糖尿病运动指南》建议:每周15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有助于降低血糖、改善胰岛素功能。
而且饭后散步,尤其是餐后15~30分钟内进行的轻度运动,对控制餐后血糖特别有效。
记住:运动不是拼命三郎式的“爆发”,而是像刷牙洗脸一样,日常化、生活化、持久化才有效。
四、定时定量吃饭,不让胰岛“加班”
刘阿姨以前吃饭时间不固定,有时一顿饭吃两大碗,有时一天两顿一顿撑。
现在她学会了“定时定量”:每天三餐时间固定,分量均匀,避免暴饮暴食。
![]()
这样做有两个核心好处:
减轻胰岛负担,避免血糖骤升骤降 帮助身体建立代谢节律,血糖控制更平稳
还有一个小技巧:她把晚餐时间提前到晚上6点前,并坚持早睡。这样,夜间胰岛素敏感性下降的时间段里,体内没有太多葡萄糖负担。
注意:糖尿病患者不建议长时间空腹或过度节食,规律饮食比吃得少更重要。
五、学会读懂血糖仪,变被动为主动
“我以前觉得查血糖是医生的事,现在我自己会看血糖变化了。”刘阿姨说。
![]()
她买了家用血糖仪,每天早晚测一次,记录在本子上。医生复查时一看数据,说:“你这是在跟血糖谈恋爱,太会了。”
自己监测血糖的好处,是能及时发现饮食、情绪甚至天气对血糖的影响,从而主动调整生活方式。
比如有次她吃了外卖的红烧排骨,结果餐后血糖飙升,她马上意识到调料过多、油脂偏高,以后就避开了。
建议:2型糖尿病患者,每天至少测2~4次血糖,尤其是空腹、餐后2小时、睡前这几个时间点。
控糖不靠“吃药”,靠的是觉悟
![]()
刘阿姨的例子告诉我们,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当回事。
她没有用“我都这个年纪了”做借口,而是认真学习、主动调整,才换来了今天的好结果。
医生说:“药物控制是基础,但生活方式改变才是根本。”
而这五件事——吃对主食、丰富蔬菜、规律运动、定时饮食、自我监测,每一项看似简单,却都需要长期坚持。
更重要的是,她没有盲目听“偏方”,而是在医生指导下科学控糖。
![]()
糖尿病不是富贵病,也不是老年病,它是生活方式病。
不分年龄,不挑体型,只要你长期饮食不当、缺少运动、作息紊乱,它就有可能悄悄找上你。
但好消息是:你怎么活,它就怎么“发作”。
控糖的关键,从来都不是药的种类,而是你对自己生活的掌控力。
参考资料: 国家卫健委《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中华糖尿病杂志.《低GI饮食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2021年第29期
感谢关注!有你在,我们会变得更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