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中国各省GDP陆续出炉,山东又一次稳居全国第三,以7.71万亿元的成绩继续领跑北方。
在热搜上,一条评论刷屏,北方只剩山东能打了,这句话听着像玩笑,但其实一点也不夸张。
当东北还在调整结构、华北仍在转型阵痛中,山东却在一步步往上爬,既能稳,又能快。
![]()
更令人意外的是,这个曾经被认为“傻大黑粗”的重工业老省,如今成了全国唯一拥有全部41个工业门类的“全能型省份”。
从造芯片到造航母、从AI算力到农业出口,无一缺席。
那么问题来了,在南方新经济狂飙突进、制造业高地层出不穷的当下,山东到底凭什么,能成为中国北方最稳的压舱石?
![]()
十年前,说起山东,很多人脑子里冒出的词是钢铁、煤炭、化工。
那时候的山东,经济体量虽大,但结构老化严重。传统重工业撑起半壁江山,新兴产业发展缓慢,典型的“大而不强”。
可从2018年开始,山东悄悄启动了一场壮士断腕式的改革,新旧动能转换。
先是淘汰落后产能,像济钢这样的钢铁巨头,巅峰时期产能超千万吨,却在2017年选择彻底关停,用几万名工人的阵痛,换来一座新产业园的重生。
它没有死,而是转型为空天信息产业基地,从冶炼钢铁到“造火箭”,从重工业转向卫星制造和低空经济。
这不是简单的转产,而是一次彻底的“基因重组”。
![]()
与此同时,山东各地同时布局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制造等领域。
比如力高公司,在2024年BMS电池管理系统的装机量突破120万套,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重要一环。
再看潍柴,从柴油机到氢能动力,从内燃机到智能重卡,正引领中国动力系统走向“零碳化”。
这些企业不再依赖单一制造,而是借着科技转型,向更高附加值的赛道迈进。
短短几年,山东的经济版图就发生了质变,从“钢铁大省”变成“新智造高地”。
![]()
如果说广东靠制造业链条、江苏靠产业集群,那山东靠的就是全能。
截至2025年,山东已经成为全国乃至全球唯一一个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的省份。
这意味着山东几乎不依赖外部供应链,从原材料到成品,能在省内打通一整条制造路径。
聚氨酯、钢铁、汽车、芯片、食品、医药,可谓是样样齐全,这种完整的产业闭环,是山东最硬核的底气。
以万华化学为例,它掌握了全球三分之一的聚氨酯市场份额,MDI产能更是全球第一。
![]()
比亚迪造车所用的冲压设备,来自济南二机床。
苹果手机生产的精密模具,有潍坊企业在背后供货。
甚至谷歌、英伟达、台积电的上游材料供应链里,也藏着山东制造的身影。
这让山东在国际贸易博弈中拥有天然抗风险能力,当外部市场震荡、关税壁垒加码时,山东依然能靠完整链条自给自足。
这不仅是“能打”,更是“能稳”。
![]()
别再以为山东只有钢铁大王和化工巨头,如今的山东,正涌现出越来越多科技新势力。
青岛的纳真科技,在光通信领域冲击港股,已成为海信集团的光芯片引擎。
潍坊的珞石机器人,从县城起步,如今全球出货超万台,拿下小米、歌尔等客户。
德州的禹王生物,靠一粒鱼油做到世界第一。
还有济南的九阳、青岛的即墨电子、烟台的中际旭创,一个比一个低调,却个个能打。
这些企业构成了山东“隐形冠军”的中坚力量,他们不靠营销噱头,不追流量热点,而是埋头在各自的细分领域,拿技术说话。
![]()
这正是山东企业最大的特质:不张扬,但扎实。
更重要的是,山东已经在“链主经济”上实现突破。
潍柴、海尔、海信等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产业链生态圈,带动上下游数千家中小企业协同发展,这套模式让原本各自为战的山东制造,变成了一张环环相扣的产业网络。
当其他省还在“招商引资”时,山东已经在“内生循环”,这才是真正的产业自信。
![]()
制造业撑起了山东的骨架,但农业和消费才是血脉。
山东是全国第一的农产品出口大省,农林牧渔业总值常年位居全国第一。
从烟台苹果、莱阳梨,到威海对虾、荣成冷冻鱼,山东的农产品出口额连续多年全国第一。
而且,这不只是卖原料。
像寿光的蔬菜、东营的肉制品、威海的水产,加工、冷链、物流、品牌一条龙,早就形成了完整产业集群。
这让“农”不再只是农,而变成了科技、品牌与资本结合的新型产业。
再说消费,山东有1亿人口,其中六成是中坚消费群体。
![]()
2024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高于全国平均1.5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山东的内需正在被激活。
无论是青岛的咖啡店、淄博的烧烤摊,还是济南的激光产业园,都在贡献新的消费和就业能量。
更难得的是,山东的区域发展格局极其均衡,16座城市中,有12座跻身全国百强。
济南、青岛形成双核引领,潍坊、烟台、临沂、济宁等形成产业带,聊城、滨州则承接长三角和京津冀的产业转移。
这意味着山东不仅强在单点爆发,还强在区域协同。
![]()
山东这块土地,从来不缺热气腾腾的烟火,也从不缺脚踏实地的韧劲。
它不是最会讲故事的省份,却是最能把故事变成现实的地方。
它没有广东的开放,也没有江苏的细腻,却有一股独有的厚实感,稳得住,顶得起。
当全国经济版图南强北弱的格局日益明显,山东仍能凭一己之力撑起北方的工业脊梁。
这背后是产业的全面、企业的实干、结构的调整,更是精神上的那份倔强。
![]()
有人说,山东是中国经济的压舱石,其实更准确的说法是:
它是中国制造的稳定器,也是北方复兴的发动机。
风口变了无数次,但稳扎稳打的山东,从未掉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