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开窗,阳光透进老张的卧室。他今年71岁,退休后的生活规律而稳定。每天早饭后量体重,已成了他的“健康仪式”。可最近一次体检,老伴却忧心忡忡地提醒:“你是不是瘦得有点过了?听说胖点反而寿命长?”
老张一愣,心里开始犯嘀咕:到底70岁后体重多少合适?比年轻时瘦点好还是胖点好,关乎长寿吗?医生的话让他更摸不着头脑,“不是越瘦越好,也不是越胖越好,70岁以后,有个‘黄金区间’,你知道吗?”一语未尽让人悬念丛生,你的体重达标了吗?
![]()
体重与长寿的微妙关系,可能和你想的不一样。老张的疑惑,其实是许多中老年人的困扰。到底标准体重和寿命之间,有没有“最佳线”?答案就在越来越多权威研究中浮现出来。
我们常听说“少吃点、瘦一点对健康有利”,可对于70岁以上的老年人,最新的临床证据却给出了截然不同的建议。而且,如果你的体重没在最优区间徘徊,可能真的会错过“长寿红利”。
这其中的玄机,你未必都知道。不妨随着老张的故事,一探究竟。
近年来,国内外多项大型流行病学研究不断给出新发现。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与我国北京协和医院合作的一项针对2.1万名70岁以上长者的随访结果显示:身体质量指数(BMI)在23~27之间,死亡率最低。
![]()
BMI低于21的老年人,因病致死和衰弱的风险明显↑21.3%;BMI超过28的人,慢性病(糖尿病、高血压等)风险升高17.6%;处于23~27区间的人群,5年生存率达到87.9%,显著高于偏瘦或偏胖者。
为什么70岁之后对体重的要求和中青年不同?其实,老年人基础代谢下降、肌肉流失更快,过瘦可能导致免疫力、抗病能力双降,反而增加摔倒、骨折甚至意外死亡的风险。
但体重太高又会因内脏脂肪积聚、胰岛素抵抗等带来慢性疾病危险。
![]()
如何判断自己体重是否“刚刚好”?,很多老年朋友迷糊在BMI的计算公式上。其实,只要记住:BMI=体重(kg)/身高(m)²,数值在23~27之间,就是黄金区间。比如,1.65米的老人,体重在62~73公斤最“抗打”。
体重不达标,影响真不小!有人会问:“都说瘦了轻松,胖了心情好,非得卡在这区间吗?”
过瘦:国内《中国老年健康报告》统计,BMI≤21的老人肌少症风险翻倍,一年内跌倒住院率高达18.3%
太胖:《中国慢性病与行为危险因素监测》数据显示,BMI≥28的高龄者,2型糖尿病发生率比正常组高13.2%
![]()
过瘦或过胖都会影响免疫系统,导致感染、肺炎等疾病住院风险升高;营养不良者认知障碍、抑郁倾向概率上升,生活质量下降快于常人。
一个特别值得警惕的数据:一项针对87岁老人的队列研究发现,BMI低于21的人5年内死亡率比23~27组高出24.1%!专家直言:“70岁以后,‘瘦’绝非健康的代名词。”
但太胖也不可取。脂肪堆积不但影响行动,还容易诱发高血压、冠心病和心衰。因此,70岁以后,‘适度有肉感’才最抗老、最长寿。
既然黄金区间如此重要,普通人该怎样做才能让自己达标?权威医生建议,只需把握以下几个“微调窍门”:
饮食平衡:老年人蛋白质摄入要比年轻时高一些,每天优质蛋白50~60克,多吃奶、豆制品、鱼肉、瘦肉和鸡蛋。少油少糖,避免暴饮暴食,但也别过度节食。
规律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低强度有氧运动,如快步走、太极、慢跑。“慢到可以对话但不能唱歌”的速度最合适。力量训练一周两次,防止肌肉丢失。
定期监测体重和体成分:每月用同一台电子秤记录体重、腰围。发现大幅波动,及时询问医生并调整饮食运动方案。尤其注意防范肌少症(肌肉量下降),有条件的话可做下体成分分析。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