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阿姨,最近感觉身体怎么样?”医院内科诊室,52岁的王阿姨有些无奈地说:“头有点晕,嘴里总是干,还总跑厕所。”
医生一边记录,一边追问:“你最近是不是吃得比以前甜了一些?”王阿姨点点头:“最近嘴馋买了些糕点,饭也吃多了点。”
这番对话并不陌生,很多中老年朋友都遇到过类似情况,口渴、乏力、多尿,甚至没当回事。可你知道吗?这些日常小症状,可能正悄悄预警着“血糖升高”在向你靠近。
![]()
比起显而易见的糖尿病,血糖异常的“信号灯”其实早已亮起。许多人由于忽视,等到真正确诊时,不仅后悔莫及,还为健康埋下了隐患。
事实上,反常的变化,往往只是血糖飙升对身体的初步“敲门砖”。如果你或者家人开始有这3个不大对劲的表现,千万别当作小毛病看待。
为什么身体会“偷偷”发出信号?究竟这些异常藏着什么风险?我们又该如何把控血糖,远离糖尿病?下面,结合临床与权威数据,带你逐步解开谜团。
![]()
血糖异常:隐藏在平常中的健康隐患
很多朋友都以为,糖尿病只是“不能吃糖”这么简单。其实,血糖的升高背后,是身体调节能力下降。
为什么血糖会升高?本质上,是因为胰岛素分泌异常、作用受阻,导致葡萄糖无法被细胞充分利用,最终残留在血液中。这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却可能“伤筋动骨”的健康威胁。
一项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人群中,糖尿病总患病率已高达11.2%,而糖尿病前期人群比例更是接近35%。
这意味着,每10个人里,约有1个已经患病,3-4个处于危险边缘。
你以为没有明显不适就安全?恰恰相反,血糖升高的初期,往往毫无察觉,真正出现症状说明问题已经变得严重!常见的三大表现值得高度警惕,尤其不能掉以轻心。
![]()
许多中老年人在家都能自测出身体的小变化,只是没把它们当回事。
容易口渴且嘴巴干涩
持续的血糖升高,会促使体内水分大量流失。最新《中老年人血糖管理与营养干预研究》指出,体内葡萄糖超标时,肾脏排恢复调控机制,促使尿量增加,于是出现典型的“多饮”症状。
王阿姨就有这样的困扰,总觉得“喝不够水”,夜里醒来也要喝上几口。如果发现无缘无故的强烈口渴,要格外注意血糖变化。
容易疲劳、精神不振
你是不是发现自己无缘无故就犯困、体力大不如前?高血糖的情况下,身体虽然有了足够的能量储备(葡萄糖高),却因不能充分利用而反生乏力现象。这就像粮仓堆满粮食,但门打不开,身体用不起来,一样干打雷不下雨。
![]()
据哈佛大学一项随机对照研究,血糖异常时人体基础代谢下降约12-20%,直接影响日常精力。
如果你近一段时间持续“没精神”,胃口又变差,尤其值得关注血糖。
尿量增多,夜尿频繁
反复夜尿,并非“年纪大了”的专属,“肾气不足”只是表面现象。高血糖状态下,肾脏成为排除多余葡萄糖的通道,于是尿量显著增加。这一现象在临床极为常见。有统计显示:约78%血糖异常患者自测夜尿增多,但只有不到三成会主动就医。
如果你发现短时间内夜尿明显增多、尿量变大,需高度警惕是不是“高血糖敲门”。
![]()
好消息是,血糖异常并非“不可逆”;只要抓住调整窗口,及时应对,身体的自愈能力依然强大。
怎么做,效果才靠谱?
饮食调整是“第一道防线”。建议每餐主食量控制在成年拳头大小,粗细搭配、低升糖指数优先。以全麦、糙米替代部分精白米面,适量增加豆制品和绿叶菜摄入。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显示,燕麦、糙米等升糖指数比米饭、馒头低25%以上。
运动干预也必不可少。哪怕每晚饭后慢走30分钟,血糖波动幅度可降低14-18%(北京协和医院循证医学报告)。平时不妨做点伸展操、散步、游泳等低强度运动,持之以恒,效果优于临时突击,每周最少累计150分钟为宜。
![]()
定期自测监控和心理管理同样关键。许多人“谈糖色变”,反而加重心理压力。建议每月至少检查一次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养成主动记录的习惯。此外,保持充足睡眠与良好情绪,也是稳定血糖的重要环节。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