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随着一声清脆的“咔嗒”提示音,一次胰岛素注射完成了。这样的便捷体验,源于几十年来医疗科技的不懈探索。
自胰岛素发现至今已逾百年,而胰岛素笔的诞生无疑是这一领域最具里程碑意义的创新之一。从1985年第一支胰岛素笔的问世,到如今集成记忆功能和数据传输能力的智能笔,这一技术演进彻底重塑了糖尿病管理模式。智能胰岛素笔通过精准记录注射数据、提供用药提醒、实现剂量追溯,将胰岛素治疗从单纯注射工具升级为数字化管理平台。
临床证据表明,智能笔不仅能显著提升治疗依从性和血糖达标率,更为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了数据支持。随着连接技术与数据分析能力的持续进步,胰岛素笔正在成为糖尿病综合管理中不可或缺的智能枢纽,推动着精准医疗理念在慢性病管理中的深度实践。
胰岛素笔的诞生与发展
今年是胰岛素被发现104周年,这种降糖激素至今仍是糖尿病治疗的核心。从1921年班廷与贝斯特首次成功提取胰岛素,到如今多样化的注射设备问世,这段百年科技演进见证了人类对抗糖尿病的艰辛历程。
在胰岛素笔出现之前,患者常需使用笨重的玻璃注射器,每次注射前要沸水消毒,操作繁琐且易引发感染。外出时还需携带注射器、药瓶和消毒用品,既麻烦又尴尬。
转机出现在1985年——诺和笔的问世,将胰岛素与精密注射装置合为一体。其外形似笔,操作简单:调节剂量、皮下注射、按下按钮即可完成。这不仅使注射更便捷隐蔽,也通过清晰的剂量刻度和超细针头,显著提升了剂量准确度与舒适感,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临床价值与治疗效果
胰岛素笔的技术革新之路体现了医疗设备领域持续创新的精神。从第一代胰岛素笔到现代智能设备,每一步进步都凝聚着工程师、医学专家和患者的共同智慧。
从长期管理角度看,智能胰岛素笔收集的数据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支持。通过分析患者的注射模式,医生可以识别出常见的错误行为,如剂量不准确、注射时间不当等,并据此提供针对性的用药指导。这种基于客观数据的干预措施,使胰岛素治疗方案更加精准和有效。
目前,很多的血糖仪都可以自动记录血糖数据,以及动态血糖监测(CGM)技术的迅速发展,血糖监测已经实现了“数字化”,医生和患者可以便捷地查看血糖情况。然而在前些年,胰岛素用药记录尚未实现“数字化”,并且遗漏注射一直是糖尿病管理中的一大难题。一项多国调查显示,患者胰岛素遗漏注射/不依从达3.3天/月,中国患者遗漏注射/不依从率高达33.3%[1]。如何解决胰岛素遗漏注射和如何实现胰岛素用药记录的数字化是亟待解决的临床问题。
同时,患者和医护人员对智能胰岛素笔的接受度也很高。大多数患者认为智能胰岛素笔易于使用,能够帮助实现更个体化的胰岛素管理。
数据整合与管理创新
中国首支可连接的智能胰岛素笔诺和笔 6已上市,是拥有强大记忆功能和可连接功能的耐用型胰岛素笔,可以记录近800次的胰岛素用药情况,并且可以将记录的这些数据通过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NFC)传输到手机等智能设备,医生和患者可以便捷地查看胰岛素用药记录。此外,在2025年3月举行的第18届国际糖尿病先进技术与治疗大会上,诺和笔 6将CGM数据与胰岛素笔数据整合到一个应用程序中。这种整合可以全面、可操作地查看血糖和胰岛素模式,为患者和医生提供更全面的糖尿病管理视角。
根据循证医学研究,一项涉及1580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观察表明,引入智能胰岛素笔后,患者的血糖管理水平得到显著提升[2]。
该研究基于真实世界数据,纳入已使用持续葡萄糖监测(CGM)的成人糖尿病患者,并对其开始使用智能胰岛素笔后的血糖指标进行为期15个月的跟踪分析,重点关注葡萄糖在目标范围内时间(TIR)、高于目标范围时间(TAR)及低于目标范围时间(TBR)的变化。
研究结果发现,使用智能胰岛素笔后,患者的TIR在短期内即呈现明显上升(图1)。在523例具备3个月基线CGM数据的成人糖尿病患者中,进一步分析显示,基线TIR水平较低(TIR<40%)的患者在使用智能胰岛素笔3个月后TIR提升最为显著;而基线TIR较高(TIR>70%)的患者TIR略有下降,但幅度未达统计学意义(图2)。由此可见,基线血糖控制较差的患者从该技术中获益更大。
![]()
图1. TIR相对于基线随时间的变化
![]()
图2. 根据基线TIR分层的TIR和TBR(<70 mg/dl)的变化
此外,智能胰岛素笔所记录的数据还可为治疗依从性评估提供详细依据。
基于此背景,另一项跨国研究利用真实世界中智能胰岛素笔的使用数据,探讨了影响餐时胰岛素漏注射的相关因素[3]。该研究共纳入来自21个国家的22,964例糖尿病患者,结果显示,一天内至少漏注射1次餐时胰岛素的概率为44.5%(95%CI:44.1~45.0%)。
进一步分析发现,智能胰岛素笔的使用频率、患者年龄、一周中的具体日期及每天的不同时段均与漏注射行为相关(图3)。具体而言,随着智能胰岛素笔使用频率的提高以及患者年龄的增长,漏注射的概率下降。此外,工作日中漏注射的概率随周末临近呈上升趋势,周五和周六的漏注射率高于周日和周一。在任何一天中,零食摄入者的漏注射风险均高于正餐(早餐、午餐或晚餐)摄入者。
![]()
图3. 智能胰岛素笔使用频率、年龄及星期因素对餐时胰岛素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综上可知,智能胰岛素笔的应用有助于提高糖尿病患者餐时胰岛素的注射依从性,特别是在使用频率高和年龄较大的患者群体中效果更为明显。该技术为糖尿病血糖管理提供了有效的辅助工具,有助于进一步优化血糖控制结局。
小结
从早期胰岛素注射设备到现代智能胰岛素笔的技术演进,代表了胰岛素注射设备的数字化发展方向。智能功能的引入显著改善了胰岛素治疗的精确性和可监测性,为糖尿病管理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随着连接技术和数据分析能力的不断提升,智能胰岛素笔正在从单纯的药物输送工具转变为糖尿病综合管理的核心组成部分。未来的技术创新应更加注重临床实用性、数据安全性和特殊人群的适用性,以更好地服务于糖尿病患者的治疗需求。
参考文献:
[1]Peyrot M, et al. Insulin adherence behaviours and barriers in the multinational Global Attitudes of Patients and Physicians in Insulin Therapy study. Diabet Med. 2012;29(5):682-689.
[2]Julia K Mader, et al. Improvement in time in range after smart insulin pen initiation in Austria (ID 842P). Presented at the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84th Scientific Sessions, June 21–24, 2024, Orlando, FL, USA and online.
[3]F Javier Ampudia-Blasco, et al. Multinational analysis of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missed bolus insulin injections using smart pen data (ID 843P). Presented at the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84th Scientific Sessions, June 21–24, 2024, Orlando, FL, USA and online.
“此文仅用于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提供科学信息,不代表平台立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