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小鹏汽车CEO何小鹏确认,人形机器人IRON将于2026年底实现规模化量产,2025年三季度已开始技术集成测试,明年将率先在门店和园区开展导览、导购等场景测试,目标2030年销量突破100万台。
有机构认为,从小鹏展示骨骼的机械结构来看,这背后得益于其采用了更轻更强的新型材料。而在众多轻量化选项中,镁合金凭借“密度仅为铝的2/3、比强度超铝合金12%”的硬核实力,有望从汽车、航空航天领域强势切入机器人赛道,成为人形机器人量产落地的“核心密码”。
![]()
▍人形机器人“减肥”迫在眉睫
人形机器人要从实验室走进工厂、家庭,首先要解决“体重超标”的痛点。当前主流人形机器人续航普遍仅2~4小时,体重多在40~70kg之间,运动失衡、散热难题频发。
轻量化,正是破解这些困境的核心钥匙。
研究认为,人形机器人重量每降低10%,能耗可减少5.5%,续航随之提升5.5%。通过减轻自身质量,能大幅减少运动中克服重力的能量消耗,同等电池容量下工作时间显著延长。
目前,机器人轻量化有两条路径,分别是结构优化和材料替代。
但目前行业处于技术快速迭代期,整机方案尚未定型,结构优化需要长期深耕,且对企业研发资源要求极高。因此,直接采用低密度先进材料,成为现阶段最可行的选择。
在主流轻量化材料中,碳纤维性能顶尖但成本高达镁合金的5倍以上,难以大规模应用;工程塑料(如PEEK)耐温性不足,无法适配电机等高温部件;铝合金虽成熟,但减重效果远不及镁合金。
数据显示,相同体积下,镁合金比铝合金轻33%,比钢材轻75%,且减震性能、散热效率均优于铝合金,完美匹配人形机器人的严苛需求。
▍头部厂商集体发力,轻量化已成行业共识
特斯拉、优必选、宇树科技等人形机器人头部企业,早已将轻量化作为产品迭代的核心方向,埃斯顿等机器人企业在部分产品上也应用了这类新材料技术。这些案例充分证明,轻量化是人形机器人提升性能、实现商业化的必经之路,而镁合金正是这条路上的“最优解”。
镁合金能在众多材料中脱颖而出,绝非仅凭“轻”这一个优点。其综合性能与机器人的需求高度契合,形成了难以替代的竞争壁垒。
部分结构件生产商已经证明,因为镁合金密度仅1.78g/cm³,是目前工程应用中密度最低的金属结构材料之一,用镁合金制造机器人壳体、骨架,可在保证强度的前提下,实现最大化减重。
此外,镁合金的阻尼性能是铝合金的5倍,能有效吸收机器人运动中的震动,保护内部精密元件,同时提升操作稳定性,这对于搬运液体、精密零件的机器人至关重要,也是目前部分工业机器人企业尝试该类新材料的原因。
镁合金还具备高效散热的特点,因为导热系数达54W/mK,虽低于部分铝合金,但散热效率更优,其散热片根部与顶部温差更大,能加速空气对流,快速散出电机运行产生的热量。
镁合金还具备优异电磁屏蔽能力,因为电磁屏蔽效能比铝合金高30%,可有效保护机器人内部电路免受干扰,尤其适合工业场景中的复杂电磁环境。
这些技术优势使镁合金当下非常适合机器人本体的整机开发。
![]()
▍性价比凸显,量产成本优势显著
过去制约镁合金应用的核心问题是成本,但如今这一痛点已彻底缓解。
有机构研究报告显示,2024年9月以来,镁锭价格持续低于铝价,截至2025年1月,镁铝比仅为0.877,远低于1.2-1.3的合理性价比区间。
从实际应用成本来看,虽然镁合金加工费略高于铝合金,但由于密度仅为铝的2/3,生产相同体积的零件,镁合金原材料消耗更少。测算显示,同一压铸产品,镁合金加工后成本比铝合金低31%左右,具备大规模量产的经济基础。
不仅如此,国家对镁合金产业的支持由来已久,“十四五”期间,多项重点研发计划聚焦镁合金技术突破,包括“新型结构功能一体化镁合金变形加工材制造”“高性能镁合金大型铸/锻成形”等攻关项目。
2024年《关于加快应急机器人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推动机器人轻量化、小型化;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具身智能”“智能机器人”纳入发展重点。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其实已经为镁合金在机器人领域的应用铺平了道路。
尤其当下正值“十五五”关键政策的制定期,重视新型材料无疑有望成为新一阶段的发展目标。
![]()
▍从资源到应用,龙头企业已布局完成
镁合金产业链条清晰,上游为原镁及镁矿石资源,中游是镁合金加工及成型工艺,下游则覆盖机器人、汽车、3C、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其中,机器人作为新兴增长极,正成为产业链增长的核心驱动力。
在上游,中国是全球镁资源第一大国,2024年镁锭产量占全球95%,白云石储量超200亿吨,为镁合金产业提供了坚实的资源基础。目前,国内原镁产能主要集中在山西、安徽、陕西等地,头部企业通过整合矿山资源,已经构建了“采矿-冶炼-加工”的一体化布局。
在中游,镁合金加工工艺主要分为压铸、半固态成型、塑性成型三类。其中,半固态成型技术是推动镁合金大规模应用于机器人的核心突破,它解决了传统压铸产品气孔多、耐腐蚀性差的问题,生产出的零件致密度更高、力学性能更优,且能耗比传统压铸低50%。
国内头部设备厂商已实现技术突破,例如伊之密推出的400T~10000T全系列半固态镁合金注射成型机,星源卓镁、博奥镁铝等企业已批量采用;海天金属、力劲集团的半固态压铸设备也已广泛应用于汽车、机器人零部件生产。
在下游,工业机器人已率先应用镁合金,例如宝武镁业与埃斯顿合作推出的“ER4-550-MI”工业机器人,采用镁合金后减重11%,节拍速度提升5%,能耗降低10%。
人形机器人方面,AZ91D牌号镁合金已用于部分领先企业的机器人壳体、骨架,单台人形机器人镁合金用量约14kg,随着量产推进,需求将爆发式增长。
![]()
当然,目前汽车领域也正在尝试这类新材料,作为镁合金最大应用场景,2024年新能源汽车单车用镁量已经达10kg,传统汽车达5kg,2025年单车镁合金用量有望达25kg,2030年达30kg,汽车领域需求将持续支撑行业增长。
不仅如此,镁合金还是eVTOL的核心材料,国内头部企业已启动无人机镁合金部件生产;镁基储氢材料储氢密度达7.6%,远超国际标准,未来氢能产业发展将带来新增量。
▍结语与未来
机构预测,在多重利好叠加下,镁合金市场需求将迎来爆发式增长,其中机器人领域增速最为迅猛,而人形机器人有望成最大增量。机构预计传统工业机器人2024-2027年镁合金需求量从0.31万吨增长至0.67万吨,CAGR达28%。全球人形机器人镁合金需求量将从2024年的0.02万吨增长至2030年的0.85万吨,期间CAGR高达93%。
在这一市场需求下,未来,镁合金在机器人领域的应用有望逐步从壳体、底座向核心部件延伸。例如关节模组采用镁合金可减重30%,提升转矩密度,类似无锡意优已推出镁合金谐波关节模组。在骨架结构上,本田ASIMO机器人采用镁合金骨架后减重30%,机动性大幅提升。此外,镁合金的高效散热特性使其有望广泛应用于机器人电机外壳、散热模块,保障高强度作业稳定性。
从汽车轻量化到人形机器人量产,从低空经济到氢能储输,镁合金凭借其“轻、强、韧、廉”的综合优势,正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材料。未来十年,随着技术持续迭代、成本不断降低,镁合金有望渗透到更多高端制造领域,书写轻量化革命的新篇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