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州人只在意自己是否在扎扎实实干活,是否在努力往前飞奔,并不在意超越了谁,广州人唯一想超越的是昨天的自己。
作者:今纶
低调的广州“一不小心”,居然冲到“全球第六”了,此前一年是“全球第八”。
这个“全球第六”的来源是什么?
11月16日,施普林格·自然发布了《自然》增刊 “2025自然指数-科研城市”,聚焦全球主要城市及都市圈2024年在自然指数追踪的高质量期刊上的最新科研产出变化。
中国首次占据全球科研城市十强榜单一半以上席位,由2023年的五席增至2024年的六席。北京第一,上海第二。
![]()
▲图源:《自然》官网
除北京和上海外,2024年全球其他十大科研城市依次为纽约都市圈、波士顿都市圈、南京、广州、旧金山湾区、武汉、巴尔的摩–华盛顿,以及杭州。
也就是说,广州冲到了“全球第六”,我看有媒体报道说广州超越了旧金山。
其实,这是非常“不广州”的说法,真正的广州人不会认同这种说法。广州人只在意自己是否在扎扎实实干活,是否在努力往前飞奔,并不在意超越了谁,广州人唯一想超越的是昨天的自己。
所以说,冲到“全球第六”,广州超越的是此前的自己,因为此前广州是“全球第八”。
01 自然指数含金量高
“2025自然指数-科研城市”的含金量如何?我们要了解其背后的机构施普林格·自然。
施普林格·自然是由自然出版集团、施普林格科学与商业媒体等于2015年合并成立的跨国出版集团,总部设于德国。
全球员工约1.3万名,业务覆盖50多个国家 ,运营着全球最大规模的学术图书库和550种开放获取期刊。
![]()
至于《自然》杂志,有中国科学院院士曾言:以《自然》《科学》《细胞》等为代表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因发表最新最前沿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为世界科技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毫无疑问,《自然》杂志是重要研究的发表平台,许多学科中,最重要、最前沿的研究成果通常会以短文章的形式发表在《自然》上。而且《自然》杂志长期位居多学科领域影响因子排名第一,是公认的顶级期刊。
所以,《自然》杂志以及《自然》增刊“2025自然指数-科研城市”的含金量是非常高的,在社会各界都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超高公信力。
![]()
自然指数追踪各机构对145种高质量自然科学和健康科学期刊上发表的科研论文的贡献情况。
本期增刊中分析了科研城市在自然指数所追踪的五大学科领域中的表现。
在物理科学中,广州排名第六;生命科学中,广州排名第九;化学领域,广州排名全球第四,地球环境科学中,广州排名第三;健康科学中,广州排名第十。广州在所有子榜单中排名均进入全球前十。
![]()
广州能够在“2025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榜单上位列全球第六,这是对广州学术界、科研能力、城市发展极大的正面肯定。
02 广州高校科研院所实力不俗
既然,自然指数追踪的是主要城市及都市圈2024年在高质量期刊上的最新科研产出变化。
这里面有就两个关键词——高质量期刊、科研产出。
广州在这个领域表现突出,充分说明在广州的高校、科研院所实力不俗。
广州的高校实力、科研院所力量到底如何?借着榜单的出炉,我们正好来盘一盘。
![]()
▲广州大学城
《2024年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广州全年专利授权11.29万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3.79万件,增长4.4%。
年末全市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事业单位210家。国家重点实验室17家,省级重点实验室248家,市级重点实验室292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63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4家(含省级粤港澳科技企业孵化器5家)。
国家级大学科技园3个,省级大学科技园10个。广州院士活动中心服务在穗全职院士人数63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30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3人。
![]()
▲中山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在广州地区,目前,有7所“双一流”高校,包括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医科大学。
2022年,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获教育部批准正式设立并开学,2023年7月,华工广州国际校区全面交付。广州交通大学等高校也正在筹建。
2024年,中山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5项国家科学技术奖,包括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如胡建勋教授团队的辛拓扑研究、曾木圣教授团队的EB病毒致癌机制研究)和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3项(如仇荣亮教授团队的土壤修复技术、马骏教授团队的鼻咽癌防治策略、林天歆教授团队的膀胱癌智能诊疗技术)。
![]()
▲曾木圣教授团队在实验中。图源:中山大学官网
王猛教授团队2023年在Nature发表液氮温区镍氧化物超导成果,为高温超导机理研究提供新方向。
2023年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金额达3.5亿元,较上年增长近一倍,覆盖创新药物、医疗器械、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
曾木圣教授团队的EB病毒疫苗技术已获企业1亿元受让,推动疫苗研发上市。
华南理工大学的轻工技术与工程是全国第一(第五轮学科评估A+),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全球前50,依托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生物质转化、绿色制造领域全球领先。
![]()
▲华南理工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在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中居全球前1‰,拥有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柔性显示技术、钙钛矿发光材料等成果打破国外垄断。
国家级科研平台30个,数量居全国高校前列。
专利成果方面,2009年以来以第一专利权人获中国专利奖50项(含2金5银),2024年获奖11项,居全国高校第一。
2025年在Nature、Advanced Materials等期刊发表多篇论文,涉及自发电水蒸发泡沫、抗生物污染涂层等前沿技术。
但广州不仅仅有高校在做科研,还有不少科研院所在潜心做科研。
广州能源研究所聚焦生物质能、海洋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杰青3人。
![]()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广州健康院孵化广州恩宝、华南疫苗等知名企业,研发的新型白血病药物销售额达1.82亿元 。
应该说,广州这个“全球第六”是全体科研人员扎扎实实,一点一点苦干、巧干出来的。
大量的科研论文不仅具有学术价值,还直接造福人类,赋能企业,动辄产生数以亿计的产值。
广州这个“全球第六”既有脚踏实地的研究成果,也有接地气的巨大的经济效益,更是创造了数以万计的就业岗位,绝对不是“纸上谈兵”,非常了不起。
03 高科技产品爆炸式增长
高质量科研论文大量涌现的同时,广州也有相当多公司的高科技产品在陆续问世,或者实现爆炸式增长。
这是“全球第六”的另外一面:
比如广州极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2015年发布第一款植保无人机以来,其智慧农业产品已应用于全球70个国家和地区。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2024年度公司以10.7%和17.1%的市场占有率于世界农业机器人和农业无人飞机行业分别排名第二。
![]()
深海智人(广州)技术有限公司最近再获大单,成功中标海外客户“Phoenix600(凤凰座600)”3000米级可悬浮式海底管缆埋设机器人(Trenching ROV)重大订单,总金额约1.3亿元。中国深海高端机器人在国际化道路上迈出了更加坚实的一步。
全球首个年产万辆的飞行汽车工厂已在广州启动试产,该工厂由小鹏汇天建设,采用汽车制造工艺,满产后每30分钟可下线一台飞行器,为2025年量产交付奠定基础。
![]()
▲小鹏汇天飞行汽车量产工厂连接车间
10月21日,TCL华星第8.6代印刷OLED生产线在广州开发区、黄埔区正式开工,三方总投资金额约人民币295亿元。
广州的蓬勃发展甚至让“过江龙”怦然心动,纷纷抢滩布局:
3月26日,国内半导体设备领军企业中微公司拿下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核心区一宗工业用地,宣布计划长期投资30亿元。
9月4日,芯原微电子(广州)有限公司顺利完成企业注册,正式在白云区落户注册资本人民币2340万元。
2023年,广州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首次突破千亿。
![]()
广州在科研方面一直是双轮驱动,一方面注重高质量论文的发表以及科研的深度、广度,另一方面更关注科研成果与市场的结合、转化,正是因为这种恰到好处的平衡感的把握,广州产业经济发展的内核已经快速转变且向上发力:
2024年末,有34个城市住户存款余额超万亿元,前三名城市分别是北京、上海、广州。这说明,钱在广州。
2024年底,广州市常住人口增长15.1万人,总人口达1897.8万人,增长率为0.8%。这说明,人涌向广州。
![]()
2025年1—7月,广州新登记市场主体54.84万户,同比增长57.30%,新登记市场主体总量、增速均领跑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广州市场主体总量跃居全国第三位。这说明,老板们看好广州,机会在广州。
数据无言,趋势明显,广州拿这个“全球第六”绝对是实至名归。
一个“全球第六”的广州城因其科研力量的澎湃,因其市场力量的激荡,因其营商环境的优化,迎来一个又一个向上生长的节点,劈啪作响,力道强劲。
广州人一直在超越自己,颠覆自己,这是痛苦的突破,也是艰难的涅槃。
![]()
所以,去年第八,今年第六,从趋势看,广州明年还会上台阶,因为广州人的每一步都铿锵有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