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上观新闻)
![]()
![]()
全球各大文明智慧如何推进彼此友好交往?国际组织、国际化大都市在促进文明交流和包容互鉴中有何独特优势?各国在弘扬传统文化传承和推动文明交流互鉴进程中应当如何开展国际合作?中国式现代化对全球南方发展有何借鉴意义?
在17日至18日举行的太湖世界文化论坛第八届年会 “第二届全球文明倡议高级别对话” 特别会议和“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主题论坛上,来自各领域的中外专家从多元视角探索文明共处和全球治理的新模式。
中欧要冲破“文明冲突论”的困局
今年是中欧建交50周年,中国和欧洲两大文明间深入的平等对话,对于健康的中欧关系至关重要。一直以来,中国主张秉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为多元文明的和谐相处、和合共生贡献了中国智慧。欧洲文艺复兴对人类社会进入现代社会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德国友好协会会长史明德就中欧如何实现文明互鉴给出了自己的思考。史明德曾长期担任中国驻德大使,他表示中华文明倡导和合共生,天下大同,而欧洲文明蕴含着多元融合,理性包容。不同的历史渊源、文化传统和社会制度,造就了中欧文明的各自特点。中欧要增进互信,构建文明伙伴关系的首要内涵是要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反对文明优劣论、历史终结论和双重标准,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价值观念和治理模式,不将自身的意志强加于人,不搞意识形态对抗,为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文基础。
其次要促进文明交流,搭建多元互动的桥梁。中欧构建文明伙伴关系强调以平等对话为基础,推动文化、教育、科技、媒体等各领域互动,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第三要坚持共同的价值,凝聚人类发展的共识。中欧在和平、发展、正义等全人类共同价值观上有广泛的共识。双方在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安全、粮食安全等问题上应当协同发力,彰显文明体的责任担当。
第四要共担文明发展的责任,助力全球治理变革。中欧要立足自身文明优势,携手探索全球治理的新路径,破解治理赤字。
史明德认为,中欧增进互信的关键在于以文明平等为前提、以交流互鉴为路径。一要筑牢中欧文明关系的互信纽带,通过深化人文交流,促进中欧民间互相理解与情感认同,减少因文化差异引发的误判和分歧。二要开创全球文明的新范式,冲破“文明冲突论”的困局,提供有别于文明冲突论和所谓文明保护主义的中国方案。三要激活人类共同文明的助推器。中欧各有优势,在基层治理和数字交流方面可以推动文明对话,未来要找到广阔合作领域并夯实民间交流的基础。
“上海精神”成全球文明交流典范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陈东晓表示,自2023年中方提出全球文明倡议以来,文明交流互鉴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面对百年变局的动荡变革和全球治理的多重困境,中方今年又提出全球治理倡议,以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携手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
今年是联合国成立80周年,遵循《联合国宪章》精神,发展二十国集团、上海合作组织和金砖国家合作机制成为多元文明友好相处的典范和推动全球治理的重要平台成为落实这两大倡议的应有之义,也在国际社会赢得普遍认同。
上海合作组织副秘书长索海尔·汗指出,面对百年未有之变局,世界不仅需要升级合作机制,更需要创新对话模式,全球文明倡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上合组织提倡的“上海精神”强调尊重文明多样性,倡导文明对话互鉴,已超越地区合作成为全球文明交流的典范。上合国家间教育、文化交流不断深化,为多元文明在和谐相处中推动共治共享提供了现实范例。
巴基斯坦前总理特别助理、巴基斯坦“读懂中国”论坛理事长扎法尔·乌丁·马赫默德有着近50年在华生活经历。他表示要“读懂中国”就要了解中华文明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中国从未侵占或殖民其他国家,也从未强迫他国接受中国文明。在联合国、上合组织、金砖合作机制等多边平台上,中国积极鼓励文明对话,促进文明互鉴,为超越狭隘民族主义、推动合作共治发挥了重要作用。
墨西哥前文化部长、墨西哥城旅游局局长亚历杭德拉·弗劳斯托·格雷罗表示,文明不是彼此隔绝的高墙,而是相互交融的河流。中墨同为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也都有着活力四射的现代文化和对现代化的共同追求,中国式现代化为全球南方国家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未来,清洁能源、数字技术等新兴产业将成为连接中墨两国的新纽带。
原标题:《太湖世界文化论坛探索文明共处新模式,在这里读懂中国与世界》
来源:作者:文汇报 刘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