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美国格雷斯港县一名老年居民因感染H5N5禽流感病毒住院治疗,这是全球首次在人类身上发现该亚型病毒。
作为美国9个月来首例人类禽流感病例,该事件虽被美国疾控中心(CDC)评估为 “公众风险较低”,但世界卫生组织(WHO)专家强调,这种跨越物种的病毒突变已释放危险信号。
禽流感病毒正加速适应哺乳动物宿主,具备潜在的大流行风险。
随着秋冬季鸟类迁徙进入高峰期,病毒跨物种传播的概率显著上升。
![]()
据华盛顿州卫生部门披露,该患者为老年群体且患有基础疾病,自11月初出现流感症状后持续住院,实验室检测最终确认感染 H5N5 病毒。
尽管确切感染途径仍在调查中,但官方结合患者饲养后院家禽的背景,推测病毒可能通过野生鸟类与家禽的接触传播给人类,这与全球多数禽流感病例的感染路径高度一致。
CDC最新数据显示,美国近期已累计报告70例人感染禽流感病例,其中41例为牛类养殖工人,24 例为家禽养殖工人,占比超九成。
值得关注的是,2025年1月路易斯安那州曾报告首例 H5N1 禽流感死亡病例,死者同样为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且有接触野鸟和家禽的经历。
这表明与动物密切接触的职业人群、老年人及基础病患者,已成为禽流感病毒的重点侵袭对象。
H5N5病毒并非全新毒株,其在动物界已传播数月,此前已在北美、北欧的野生鸟类及家猫、红狐等哺乳动物中被发现。
作为H5亚型流感病毒的变异株,它继承了该家族 “高致病性、强变异性、跨物种传播潜力” 的三大特征。
![]()
德国弗里德里希・洛夫勒研究所专家指出,此次人类感染的毒株属于H5N1病毒2.3.4.4b分支的近亲,该分支已被证实可感染奶牛、猪等多种哺乳动物,且部分毒株已出现 “同时结合禽类和人类呼吸道受体” 的基因突变。
复旦大学研究团队2025年3月的研究更发出警示,H5系列病毒的PB2蛋白发生E627K突变后,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复制效率显著提升,这为病毒适应人类宿主奠定了基础。
世卫组织动物和鸟类流感生态学研究合作中心主任理查德・韦比直言:“病毒从禽类病毒转变为人类病毒虽难度极大,但生物学上的可能性无法排除,其大流行潜力客观存在”。
![]()
美国的首例H5N5人感染病例,实则是全球禽流感疫情升温的一个缩影。
2025年以来,欧盟15国已报告183起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挪威发现北极狐感染H5N5病毒,加拿大、比利时、荷兰等国相继暴发家禽疫情,超18万只禽类被扑杀。
亚洲方面,柬埔寨、印度、孟加拉国均报告H5N1人感染病例,其中3人死亡,中国也出现 H10N3、H9N2 亚型感染案例。
![]()
更值得警惕的是病毒在哺乳动物中的传播扩散。
2024年3月,美国首次在奶牛和山羊中检测到H5N1病毒,随后出现全球首例 “牛传人” 病例,患者表现为结膜炎症状。
CDC研究显示,疫情奶牛场工人的实际感染率高达7%,远超官方统计数据,暗示病毒在人群中的隐性传播可能已发生。
世卫组织流行病威胁管理负责人玛丽亚・范凯尔克霍弗强调:“病毒尚未获得人际持续传播能力,但进化趋势需高度警惕”。
![]()
针对疫情态势,CDC、世卫组织等权威机构发布多项防控建议,核心聚焦 “切断传播途径、降低变异风险”。
养殖、运输、屠宰等从业者需全程佩戴口罩、手套等防护装备,避免直接接触动物分泌物和粪便,工作后彻底消毒。
并且清理喂鸟器、禽舍等区域时,用 1:10 稀释的漂白剂或 Lysol 喷雾剂消毒,处理死鸟需用双层塑料袋密封后丢弃,全程做好个人防护。
严禁食用未煮熟的禽肉、蛋类及未经巴氏消毒的牛奶、奶酪,生熟食材分开处理;
建议公众接种流感疫苗,虽无法直接预防禽流感,但可降低双重感染风险,减少病毒重组变异的可能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