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一段男子在广西南宁地铁站内大便的视频在网上流传,据媒体报道,南宁地铁方面回应视频内容属实,事发11月11日,警方已经介入,同时内部正在排查核实视频泄露原因。
事后,有网友发视频称,男子大便的地点竟然成了打卡点,“来晚了打卡还要排队”。在网友拍摄的视频中,一男子蹲在事发地点,两名女子在一边拍照,三人有说有笑。对此,网友直呼“猎奇”。
近日,一则令人瞠目结舌的新闻刷新了公众对“猎奇”认知的下限。广西南宁一名男子在地铁站内公然大便的视频被泄露上网,其行为本身已属极端不雅,严重违背了社会公德。然而,更匪夷所思的一幕发生了:事发地点竟被某些网友奉为“打卡圣地”,甚至传出“来晚了还要排队”的戏谑之言。这场由不文明行为引发,继而被网络亚文化裹挟的闹剧,散发着一种难以名状的恶臭,这气味不仅源于那滩污秽,更源于一种精神层面的庸俗与空虚。
首先,这场“打卡”狂欢,是对公共文明与个体尊严的双重践踏,地铁,作为现代城市的动脉,是承载公共秩序与文明规范的缩影。任何在其中发生的不文明行为,都是对公共空间的污染,理应受到道德的谴责和规章的约束。涉事男子的行为,是其个人素养的缺失与应急处理能力的不足所致,本是一个需要被纠正和处理的孤立事件。
但当这一不堪的场景被围观、被传播,乃至被戏谑地“纪念”时,事件的性质就发生了畸变。它从一桩需要反思的不文明案例,异化成了一场消费丑态、消解严肃的网络狂欢。这种打卡行为,无异于在公共文明的伤口上撒盐,它非但没有表达对不文明现象的批判,反而以一种轻佻的姿态,加深了对公共环境与秩序的漠视与伤害。
其次,这种“审丑”趣味的流行,折射出部分网络文化的病态倾向。在流量至上的逻辑驱动下,互联网的猎奇心态不断突破底线。从“奇葩”博主的出位言行,到各种“翻车”现场的病毒式传播,一种以“丑”为荣、以“怪”为趣的风气正在蔓延。
南宁地铁的这场闹剧,正是这种“审丑”文化的极端体现,它不再满足于隔屏观看,而是发展为线下的实体参与。打卡者追求的并非美学的体验或历史的沉淀,而是一种置身于“网络热点”现场的参与感与优越感,一种通过挑战世俗常规来标榜自身“特立独行”的虚幻满足。这种趣味,剥离了基本的价值判断与羞耻之心,只剩下苍白的精神内核与盲目的跟风冲动,其本质是文化创造力的贫乏与精神世界的荒芜。
再者,我们不得不警惕,这种行为是对当事人隐私与尊严的残酷消费,无论那名男子的行为有多么不当,他都是一个拥有基本人格权的个体。视频在网络上的肆意传播,已是对其隐私的严重侵犯。而众人蜂拥至其窘迫现场“打卡留念”,更是将个人的一时失态钉上了永恒的“耻辱柱”,进行一场公开的、集体的羞辱。
这种行为的残酷性在于,它以一种娱乐化的外衣,包装着对他人困境的冷漠与践踏。一个文明和宽容的社会,理应具备基本的同理心,对错误行为进行规训与惩戒,但也应守住人格尊严的底线,而非以暴戾的围观和戏谑,将人彻底物化和异化。
最终,这场闹剧也向我们抛出了一个沉重的疑问,我们的公共空间与网络环境,究竟该如何培育一种健康、理性的公民趣味?城市的管理者需要反思,如何更有效地维护公共秩序,同时妥善处理突发事件相关信息,避免其不当扩散成为闹剧的导火索。
作为网络社会的一份子,每一个网民更应自觉抵制这种低俗、恶趣味的流量陷阱,用理性的讨论代替无脑的跟风,用对真、善、美的追求去挤压假、丑、恶的生存空间。
地铁站是通往四面八方的枢纽,而不应成为猎奇趣味的终点站。当打卡的镜头对准一滩污秽时,照见的正是自身精神的贫瘠。是时候停下这盲目而丑陋的脚步了,让我们共同维护那片本该清新、有序的公共空间,让我们的趣味,能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芬芳,而非令人掩鼻的恶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