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C64A62803FD5221FE41CBBC72993488.png
2025年11月16日,新东方成立32周年纪念日当天,创始人俞敏洪在南极冰川之上向全体员工发出一封充满诗意的内部信。信中,他以“浩瀚的洁白”“翡翠般的冰山”描绘南极风光,用企鹅抱团取暖的意象类比团队精神,却因“老板在南极看企鹅,员工在办公室熬夜”的现实反差,引发了一场舆论风暴。这场争议不仅撕开了企业高管与基层员工的认知鸿沟,更折射出当代职场共情缺失的深层矛盾。
![]()
俞敏洪的南极之旅被曝光后,一组数据迅速引发热议:他所乘坐的“指挥官夏古号”邮轮,20天行程人均费用约30万元,最豪华套房单程价格高达148万元。而与此同时,新东方员工在社交媒体上晒出深夜加班场景:教育板块教师连续10小时授课后仍在赶制续费方案,运营人员凌晨处理家长投诉,课程顾问在纪念日当天处理海量数据。这种“老板的极地浪漫”与“员工的格子间困局”的对比,让内部信中“无边宁静”“时间的力量”等词句显得尤为刺耳。
![]()
更令员工不满的是,信中17次提及“我”,5次强调“南极”,却对员工面临的现实压力只字未提。有员工仿写回信戏称:“您在南极看冰山,我在北京看数字——续费率、转化率、复盘表格进度条,每一样都比南极冰盖更巍峨。”这种“情感绑架式激励”被批评为典型的“何不食肉糜”,企业家的个人情怀与员工的生存焦虑形成尖锐对立。
![]()
俞敏洪的争议本质上是财富分配与话语权失衡的缩影。根据新东方2025财年财报,尽管营收增速放缓至13.6%,但净利润骤降73.7%,核心业务面临转型阵痛。然而,高管团队却将资源投向高端文旅项目——邮轮考察被部分员工视为“新业务内测”,而承担转型成本的却是基层员工:社保按最低基数缴纳、节假日三倍工资成奢望、加班无补偿成为常态。
![]()
这种矛盾在年轻职场人中尤为突出。90后、00后员工更追求“平等对话”而非单向说教,他们需要的是“少点南极感悟,多点加薪通知”。正如网友评论:“当老板用148万买单自己的诗和远方时,员工正在为生存底线挣扎。”企业家的“自我感动”在员工眼中,成了对集体奉献的变相索取。
![]()
俞敏洪曾以“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的情怀凝聚新东方人,但此次事件暴露了传统企业家思维的滞后性。信中反复强调“平凡中的伟大”,却回避了三个关键问题,企业净利润波动时,高管与基层的承受力差异被放大。当俞敏洪享受南极温泉时,员工在为“续费率排名”焦虑,这种落差消解了“共同奋斗”的叙事。
![]()
新一代员工厌恶宏大叙事,需要具体行动而非抽象赞美。有员工直言:“与其在南极写诗,不如解决加班费拖欠问题。”新东方从教培向直播、文旅转型过程中,基层员工承担了试错成本。东方甄选GMV下滑、文旅业务商誉减值等压力,最终转化为员工的工作强度。
![]()
这场争议给企业家的启示在于:真正的共情不是居高临下的抒情,而是对员工处境的真诚回应。参考胖东来等标杆企业,其成功秘诀在于将企业利润与员工福祉绑定,如俞敏洪若将邮轮预算转为全员福利,效果远胜空洞口号;用员工语言替代精英叙事,例如将“企鹅互助”改为“深夜改方案的你值得一杯热咖啡”;明确加班补偿、调休机制,让“奋斗”有尊严而非透支健康。
![]()
俞敏洪的南极之旅本可成为企业文化的绝佳案例,却因忽视“冰层下的暗流”沦为舆论反面教材。当企业高管在地球尽头谈论“时间的永恒”时,更需记得:支撑商业帝国的不是冰川的亘古,而是每个普通人当下的汗水与尊严。毕竟,没有员工的“里子”,再华丽的“面子”终将消融于时代的寒潮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