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16 日,一则 “男子在青岛崂山坠崖,救援队介入” 的消息在社交媒体炸开了锅。整个事件因一支救援队发布的视频变得错综复杂,同时也引发了公众对无人机参与山地救援应用的热烈讨论。据悉,遇难男子竟是当地颇有名气的户外网红博主,目前其粉丝群已解散。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11 月 17 日上午 9 时许,当地一支公益救援队在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一条 “山地搜救演练遇实战” 的视频。视频里,救援队员们装备齐全,动员后乘车出发,随后画面切换到队员们在陡峭山岩间艰难行动,还出现了无人机参与救援的场景:无人机垂下挂钩,连接盖有银色保温毯的担架,并将其吊运至半空。可惜因保温毯覆盖,无法看清担架上人员状况。
视频一经发布,网友们在评论区纷纷质疑无人机在实际救援中的可行性。对此,公众号发布者和 “自称是救援队员” 的账号于 11 月 16 日回复评论称,“主要是这个驴友摔的高度太高,征得同意后就不让人受累了”,还明确表示 “人确认已走了,而后才申请并征得同意才用无人机吊运”,同时强调此举已向当地公安部门报备。
另有新闻报道,青岛一户外网红博主的管理员在粉丝群发通知,称群主因意外不幸离世,请大家自行退群。经知情人士证实,坠亡者正是该博主。当地救援队一名工作人员向极目新闻记者透露,16 日救援队出动救援时,发现坠崖者已无生命体征。
从该博主此前账号简介可知,他组织的登山群体成员达 2000 余人,每周都会组织户外活动。其发布内容多是挑战险峻山路,拍摄地点常在陡坡、悬崖、巨石上,且几乎不设任何安全保护。就在 11 月 14 日,他还发布了和一群人徒手攀爬山巅巨石,下方便是直坠悬崖的视频。公开资料显示,这位 70 后的博主定居青岛。
![]()
值得注意的是,11 月 17 日下午,该博主抖音账号已改名为数字,此前发布的视频全部隐藏,微信视频号也更名且视频全部隐藏。记者致电青岛市崂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和当地派出所,均被告知不了解具体情况。当地消防站一名工作人员称,16 日确有出动救援,但抵达时已有民间救援队处置完毕。
这起悲剧的发生,不仅让一个鲜活的生命戛然而止,更在户外运动圈和救援领域掀起了层层波澜。随着事件持续发酵,更多细节浮出水面:有知情人士透露,该博主在事发前曾多次收到粉丝关于安全措施的提醒,却总以"经验丰富"为由一笑置之。而就在坠崖前一天,他还曾在社交平台晒出"无保护徒手攀岩"的照片,配文"真正的冒险不需要安全绳"。
这场事故暴露出的问题远不止个人安全意识缺失。多位专业救援人员指出,崂山地势复杂,无人机吊运遗体虽能减轻人力负担,但在气流紊乱的峡谷环境中存在二次坠落风险。中国登山协会紧急救援专家王建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科技手段必须建立在科学评估基础上,无人机更适合用于物资投送和地形侦察,而非直接参与人员转运。"
![]()
与此同时,社交平台上的"冒险文化"也引发反思。某户外论坛创始人李敏发现,近两年"极限挑战"类视频点赞量往往是安全教学视频的十倍,"这种流量导向正在扭曲户外运动的本质"。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安全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2022年因未佩戴安全装备导致的户外事故较前年增长47%,其中80%的遇难者受过社交媒体"网红打卡"内容影响。
这起事件不禁让人深思,户外探险本是挑战自我、亲近自然的活动,但无视安全保护,盲目追求刺激,最终可能酿成悲剧。而无人机救援在此次事件中的应用也引发争议,究竟怎样的救援方式才是最科学、最有效的?希望通过这起事件,能给广大户外爱好者敲响安全警钟,也让我们对救援方式有更多的思考与探索。大家对此事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用真实的记录,笔者要为那些平凡和不凡发声!我们相信,真实故事,更具说服力,更感动人心。更多资讯请关注:艺飞说!
#热点观察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