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爱吃糖的猫cat第555篇原创文章
作者|爱吃糖的猫
![]()
我刚毕业实习的时候,工资就是三千,其实严格点说,还不到三千,实际发到工资卡上的工资是2866元,我记得清清楚楚,有零有整。
对于实习生来说,这个工资是正常的,毕竟用人单位也不会对一个啥都不懂的实习生给太高的工资,慢慢学、慢慢做,给点差不多的工资就可以了。
但这笔工资对我来说,却要够我小心翼翼、精打细算过一个月,我不敢上下班打车,每天上下车先赶最早的一班公交,五站路到达最近的地铁站,再地铁上要换乘到凤城北路,一趟下来的交通费是6元,每天来回就是12元。
为了省钱,我还办了个交通卡,充一次钱是可以打九折的,虽然省不了多少,但生活嘛,就是精打细算过来的。
早餐通常在出地铁口的摊位上随便买个菜夹馍或者包子就可以了,有时候买一杯豆浆,有时候不买,牛奶对于我来说是“高消费”早餐,一般情况不买。
中午也尽量控制在15元以内,在办公楼下面的美食城里就能吃到,麻食啊、砂锅啊、小份黄焖鸡之类的,有时候同事想改善伙食提出去附近的餐馆点炒菜,我也最多只能接受在20元以内的,超过了我就找个借口不去了。
因为薪资太低了,所以不敢乱花,生怕连这个月都没过去就没钱了,日子过得紧巴巴,毫无生活品质感。
后来几年后,我的工资慢慢涨了,有的时候一两万也是常见的,不得不说,人有了底气后,看到很多东西都自信了很多,买个甜品啊、咖啡啊更是常态,偶尔还会去周边旅游一下。
这中间差的不是工资,而是一种生活状态。
月薪三千的困在生存循环,月薪一万的走到了另一种赛道,至少活的不用那么谨慎、小心翼翼了。
![]()
就拿我们小区门口的早餐摊来说,也总能看到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
在超市上班的李姐每天雷打不动买两个肉包配稀饭,花5块钱匆匆解决早餐;而刚搬来的年轻白领小张,常走进旁边的连锁早餐店,点一份15元的三明治加现磨咖啡,慢慢吃完再去上班。
两人住同一栋楼,却过着被工资划分的两种人生。
李姐在附近的超市做收银员,月薪三千,这是她在这座城市能找到的最稳定的工作。她的工资单像被钉死的框架:房租1200元,给老家父母寄800元,剩下的1000元要覆盖水电、伙食和偶尔的生活用品。
上个月孩子感冒发烧,光是挂号买药就花了600多,她硬是靠吃了半个月泡面把缺口补上。同事约着周末去周边景区游玩,AA制每人200元,她每次都找借口推脱,久而久之,也就没人再叫她了。
她的生活里没有“可选项”,只有“必需品”,连买件50元以上的衣服都要反复纠结半天。
小张在互联网公司做运营,月薪一万。除去2500元的合租房租和1500元的伙食,他每个月能存下4000元,还能预留1000元用于社交和自我提升。
他报了线上剪辑课程,花800元买了专业书籍,周末会约朋友看展览、打卡新开的餐厅,偶尔还能给自己买支心仪的口红。
上个月他妈妈过生日,他直接转了2000元,还寄了一套护肤品,不用像李姐那样为了一笔孝心钱精打细算。
这种差距不止体现在消费上,更藏在选择权里。
月薪三千的人,不得不接受“将就”:为了省房租住到郊区,每天花两小时通勤;生病时先扛着,实在不行才去社区医院;遇到喜欢的工作,因为薪资更低而不敢跳槽。
而月薪一万的人,有底气追求“更好”:能选择交通便利的住房,减少通勤内耗;能为健康投资,定期体检;能在职业选择上更注重发展空间,而非仅仅看重薪资。
其实,月薪的差距本质上是生活容错率的差距。
月薪三千的生活像走钢丝,容不得一点意外;而月薪一万的生活,能让人多一些喘息的空间,多一些试错的勇气。
但这并非绝对,重要的是在各自的薪资水平里找到平衡,同时努力提升自己,让生活拥有更多选择权。每一份努力都不会白费,今天的积累,终会变成明天选择生活的底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