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人是河南省常住居民的统称,又被称为中原人、中州人,他们使用的是中原官话河南方言。截至2024年末,河南全省常住人口达到了9785万人之多,其中城镇常住人口5795万人,城镇化率达59.22% 。河南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自元代以前长期作为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中心,夏商至北宋期间有20多个朝代建都中原大地,形成了洛阳、开封、安阳、郑州这四大古都群。河南还是龙文化、汉字文化、姓氏文化等中华文化的起源地,考古发现河南境内拥有完整展现了中华文明连续性的特征。历史上涌现了老子、庄子、张衡、张仲景等人物,历史上有"天下名人,中州过半"之说 。
河南自古以来物华天宝,远在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原人民就创造了著名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自唐宋起因战乱南迁的河南人形成客家民系。近代以来,林县人民修建红旗渠、新乡郑永和带领群众治山治水等事迹体现了河南人的艰苦奋斗精神 。2009年起河南省推出"老家河南"系列宣传片构建文化品牌,2022年启动实施兴文化工程文化研究工作,形成《大中小学教材中的河南故事》等成果。目前的河南省拥有常住人口9785万人,面积为16.7万平方千米,拥有电子信息产业、装备产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63589.99亿元。
![]()
河南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多方面的贡献,贡献范围涵盖农业、工业、国防、文化等多个领域。农业方面的贡献有粮食生产:河南是国家粮仓的核心支撑省份,累计生产粮食超10万亿斤,占全国总量的1/10以上。年均外调粮食300亿斤,2023年达到了389亿斤,累计外调超1.2万亿斤,每年养活全国约1.5亿的人口。河南培育了小麦品种“郑麦9023”“百农207”等,带动全国小麦单产从1949年的85斤/亩提升至2023年的856斤/亩。2023年粮食产量达1357.8亿斤,创历史新高,2024年的粮食产量也有1343.9亿斤。
河南也是我国的重工业基石:洛阳第一拖拉机制造厂累计生产拖拉机超300万台,占全国总量的1/3;平顶山、焦作煤矿累计产煤80亿吨,占全国煤炭产量7.2%,其中60%外输至华东、华南。在新兴产业方面:郑州宇通累计生产新能源客车15万辆,全球市场占有率15%;南阳中光学在光刻机核心部件领域获23项专利,打破国外垄断。在国防与救灾方面:河南籍军人累计入伍超800万人,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2.1万人(占志愿军牺牲总数8.3%),对越自卫反击战牺牲3200人。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河南派出救援人员1.8万人,援建过渡安置房10万套。
![]()
在文化与文明方面:中原地区是稻粟种植农业的重要起源地,9000年前漯河贾湖遗址发现人工培植水稻,8000年前郑州沙窝李遗址发现粟的窖藏。 中原地区创造了天文历法,如9000年前贾湖遗址的“规矩”、5000年前郑州大河村的12太阳3组月亮概念,影响至今的二十四节气。在文字礼乐方面:9000年前贾湖人创始契刻符号,5000年前郑州大河村出现陶鼓、陶铃,3100年前安阳青铜编钟形成礼乐制度。在基础设施与生态方面:累计投入2000亿元治理黄河,修建堤防1500公里,减少入黄泥沙年均4亿吨。在南水北调方面:河南段移民16.5万人,为北京天津输送水源超500亿立方米。
河南人受地域歧视的现象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但大规模、明确化的歧视主要形成于20世纪的90年代。春秋战国至古代的刻板印象:韩非子等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曾通过寓言(如《郑人买履》)讽刺郑国(今河南一带)人,但这类描述更多是文学手法而非系统性歧视 。20世纪90年代则开始转折:1990年代初,假药案、虚报产值案等事件被媒体广泛报道,首次将“狡诈”“坑蒙拐骗”等标签与河南人进行了关联 。1995年深圳“河南人盗下水盖”事件引发全国性讨论,成为地域歧视的标志性事件 。由于河南地处中原腹地,交通便利,外出务工人员密集,这导致了负面标签传播范围更广泛 。
![]()
而且河南的方言通用性比较高(覆盖9000万人口),使“河南口音”成为重要的识别标签 。历史事件也是河南人受地域歧视的原因之一:1938年花园口决堤,导致河南成为了黄泛区,大量难民迁徙至陕西、湖北,催生“河南蛋”“河南棚子”等蔑称 。改革开放后,河南又因为高考竞争激烈、教育资源匮乏等问题,进一步加剧了外界对其的刻板印象 。虽然近些年来,随着河南经济(如郑州高铁网)和文化(如龙门石窟)的发展,其地域歧视现象有所缓解,但历史遗留问题仍需时间消解 。而且现阶段,河南又作为农业大省,人均GDP长期处于全国中下游,被一些媒体放大了其负面形象。
河南省的经济结构以传统农业为主,高附加值产业较少。大量河南人外出务工(年均输出劳动力1500万人),在外地形成密集的务工群体,容易因个别负面事件被贴上标签。特别是部分媒体在报道负面新闻时,习惯性使用“河南省”而非具体城市,造在网络上的“河南人=骗子”的刻板印象就长期存在,甚至衍生出“要想成名,就去河南”的调侃。河南虽然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黄帝、殷墟甲骨文、四大发明等均源自河南),但现代人对其历史贡献认知不足。同时,河南人朴实的性格特征(如白象集团捐粮、胖东来高福利等事迹)常被忽视,加剧了外界对河南人的刻板印象。
![]()
怎么样才能杜绝河南人被地域歧视的现象呢?杜绝地域歧视需要多方面的齐心合力,包括提升公众认知、加强法律保护、推动媒体客观报道等。在提升公众认知与教育:通过教育和宣传,纠正对河南的刻板印象。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河南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众多杰出人物,如谢安、岳飞、吉鸿昌等。使公众认识到地域歧视的不公正不公平,避免以偏概全。加强法律保护与维权:针对地域歧视言论,可以通过法律手段维护权益。例如,某明星在演唱会上称“河南人爱骗人”就可能涉嫌地域歧视,河南人可通过法律途径进行追究其侵权行为,减少歧视蔓延。
推动媒体客观的报道:媒体应避免选择性放大河南的负面新闻,减少“井盖事件”等标签化报道。河南的正面案例(如白象集团、胖东来等企业的社会责任贡献)应被更多呈现,以平衡公众的认知。促进社会包容与对话:鼓励河南人主动展示真实形象,如通过反套路应对(如直接反驳偏见、提供事实证据)减少误解。同时,社会需建立包容环境,避免将个别行为上升为群体标签。河南作为人口大省,需通过经济发展来减少“穷即原罪”的偏见。政府可通过政策扶持提升河南整体形象,减少因经济差距导致的歧视,共同守护这个美好社会的温暖与公正、公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