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古剑躺在泥土里。很久很久。得有一千六百年了。庆尚南道的古墓。没人动过。直到最近。韩国国立金海博物馆的专家们。把它请了出来。
![]()
剑身锈迹斑斑。上面好像有字。看不清。用眼睛直接看。根本认不出来。时间太久。腐蚀太严重。专家们有办法。他们用了X光。还用了CT。这种技术不新鲜。以前也用过。给别的文物看病。陈璋圆壶。吴王僚剑。都用过。这次也一样。一层一层扫描。像剥洋葱。看到里面去。藏在锈下面的笔画。一点点显形。七个汉字。清清楚楚——“上部先人贵常刀”。
字是认出来了。意思却有点模糊。“上部”。可能是个地名。也可能是个官署名。管造刀的机构。“先人”。大概是说前辈。祖先。“贵常”。可能是铸剑匠人的名字。或者是一个家族的名号。连起来。大概意思是“上部(机构或地方)的先辈(留下的)贵常的刀”。这把剑。是贵常打造的。伽倻国的古墓。伽倻是朝鲜半岛三国时期的一个联盟。这把剑的发现。对研究那段历史。开了新窗口。
![]()
汉字。在朝鲜半岛的古兵器上出现。不奇怪。很久以前。那边就用汉字。写文章。记录事情。造剑刻字。也是学中原王朝的做法。这把千年古剑上的七个字。还有后来朝鲜时代的“三精剑”。上面刻的“乾降精 坤援灵 日月象”。都说明这一点。就是“三精剑”的根源。也能追到中国道教的“四寅剑”。寅年寅月寅日寅时造。有神秘力量。朝鲜中宗在1542年。一个壬寅年。就下令造过四寅剑。觉得能有虎灵帮忙消灾。
![]()
说回这把“上部先人贵常刀”。CT技术帮了大忙。不然这七个字可能就永远藏在锈后面了。CT看青铜器。很拿手。不伤东西。还能看清内部结构。铸造工艺。真伪判断。保存状况。都能帮忙。像江苏盱眙出土的陈璋圆壶。以前说由19个构件组成。CT一扫。原来是26个。无锡的吴王僚剑。有人怀疑铭文是后刻的。CT一看。是铸造出来的。凹槽里的氧化层和剑表一致。这些判断。用眼睛看。很难下结论。
青铜剑。容易锈。上面说的吴王僚剑。腐蚀就很严重。剑身有好多横向细裂纹。还有锈蚀坑。茎部几乎没有完整的金属基体了。湖北荆州那边。之前追回三柄战国到汉代的青铜剑。在公安机关物证室放了好些年。不是专业保管。锈蚀加剧的风险很大。后来移交给了博物馆。专业保护。很重要。恒温恒湿。除锈加固。才能让这些脆弱的历史见证者。活得久一点。
![]()
这把刻着汉字的伽倻古剑。让人想到战国时期中原的韩国。那个韩国。在河南山西一带。也以造兵器出名。苏秦说过“天下劲弩皆从韩出”。韩国的剑戟。能“陆断牛马,水截鹄雁”。河南新郑的郑韩故城。出土过一个铜兵器坑。里面有180多件戈、矛、剑。很多上面有铭文。铭文里有“郑”字。就是韩国的都城。还有“司寇”、“工师”这些官职名。监管兵器制造的。战国晚期。兵器的制造。已经有了一套制度。这套制度。估计也影响了周边地区。
朝鲜半岛的刀剑。有自己的发展路子。最早是青铜时代的琵琶形短剑。后来进入铁器时代。有环头剑。也受中国环首刀。日本蕨手刀的影响。李氏朝鲜时期。军官用双手战刀。像“云剑”。刀柄比日本刀粗壮。可能因为朝鲜人身材高大些。还有短小的“环刀”。给士兵用。但壬辰倭乱时。和日本武士打白刃战。就吃亏了。剑慢慢就不怎么用于实战。变成礼仪性的了。比如刻着“寅年寅月寅日寅时”的剑。一般不开刃。
刀剑在韩国。现在限制私人拥有。但传统刀剑文化。他们还是挺重视。2018年。总统文在寅还给晋升的准将授“三精剑”。剑形是中国样式。刻字有抗日名将李舜臣的话。也有道教色彩的汉字咒语。这种传承。有他们的理解在里面。
那把“上部先人贵常刀”静静的。在博物馆里。它自己不说话。但透过CT看到的七个汉字。让它和遥远的华夏文明。有了一根丝线般的联系。千年铁锈。遮不住这段过往。朝鲜半岛的刀剑历程。从模仿。到融合。形成自己特色。这片土地上的冷兵器传奇。就像那柄古剑。层层锈迹下。覆盖着历史的真实肌肤。CT技术。考古学的细心。正一点点。帮我们揭开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