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广西频道
红韵铸魂 柑香富民
——浦北县大成镇探索红色文化建设赋能乡村振兴纪实
在桂南起伏的丘陵间,广西浦北县这片被认定为二类革命老区的红土地,正悄然经历一场深刻的时代蜕变。这里,不仅是“扁柑之乡”,陈皮香气绵延百年,更是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热土,红色血脉代代相传。如今,随着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革命老区乡村振兴项目的落地,广西浦北县以“红韵柑香”为核心理念,正在探索一条红色文化引领、特色产业驱动的振兴新路。
守护根脉:专项资金赋能,红色遗址焕发新生
走进大成镇柑子根村,中共钦廉四属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旧址庄严肃穆。这个距离县城55公里的革命老区镇,总面积184平方公里,总人口约3.5万人。经过精心修缮的屋舍、翔实丰富的展陈,将人们的思绪拉回到那段烽火岁月。青砖瓦舍间,木质楼板上,每一处斑驳都诉说着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
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为浦北红色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注入了强劲动力。浦北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陆建疆介绍:“专项资金重点投向两个核心项目:总投资180万元的大成镇红色特色旅游建设项目,包括21处红色资源基础设施与保护性维修、31处红色研学路线科普教育及文化提升节点;总投资120万元的柑子根村第一党支部红色教育培训基地项目,涵盖基础设施数字化提升改造、红色文创手工坊、实景还原场景建设等内容。”
陆建疆进一步介绍,项目建设凸显出“保护与活化并重”的鲜明特色。严格遵循“修旧如旧”原则,按照历史原貌对革命遗址进行修缮,保留青砖瓦舍、木质楼板等原始结构。同时构建“多点联动”展示体系,以旧址为核心,配套建设红色文化展示区、革命步道,串联分散红色资源;深化史料挖掘,联合党史部门整理白石水武装自卫斗争等历史资料,补充实物展品与口述史料。
值得一提的是,大成镇在党的建设方面成效显著。全镇下辖26个党组织,拥有1090名党员,其中自治区星级村党组织9个。柑子根村党总支部获评为“自治区先进基层党组织”,中共钦廉四属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旧址更是先后被评为自治区、市、县三级党史学习教育基地。
在恢复柑子根第一党支部旧址、张世聪烈士故居等革命遗址历史风貌的同时,项目更注重提升其教育功能和旅游体验。通过建设配套培训基地、拓展体验区,让静止的文物“活”起来。
“我们通过场景还原、角色代入、情感共鸣三重设计来达到沉浸效果。”中科华创国际工程设计顾问集团有限公司规划设计负责人袁学铭解释道。场景还原上,不仅修复旧址,还利用声、光、电等现代技术,模拟历史环境氛围。角色代入上,开发“红色剧本游”、情景党课等,让学员扮演交通员、侦察兵等角色,完成特定任务。在红色精神传承方面,建立“红色讲解员”队伍,由烈士后代、老党员担任主讲,同时开展“精神接力”行动,组织学员在旧址前重温入党誓词、书写感悟卡片;推动“精神转化”,联动学校开展红色研学“三同教育”。
这种差异化、互动式的传播方式,极大地增强了红色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游客不再是走马观花的旁观者,而是成为历史的“参与者”,情感的“共鸣者”,对红色精神的理解更为深刻。
创新模式:红农旅融合,铸就独特发展路径
面对各地蓬勃发展的“红色旅游”,浦北如何避免同质化?其答案是深度挖掘并融合本地独一无二的资源——红色文化与绿色产业,找到那条关键的“融合密码”。
“我们最核心的融合密码就是红色精神赋能产业振兴。”袁学铭表示,将张世聪等先辈“扎根群众、务实奋斗”的精神,转化为农业产业提质、村民增收的实际行动,形成“文化有魂、产业有根、体验有感”的融合逻辑。
为了做好红农旅深度融合,浦北县采取了三方面举措。第一,将“红+特”深度绑定,重点发展陈皮、黄皮、中草药等本地特色产业,开发“红色研学+产业调研”定制路线。第二,“小而精”差异化定位,聚焦“农村党支部发展史”细分领域,打造“钦廉农村党建源头”特色品牌。第三,“产学研融合”,联合知名院校挖掘红色文化与农业科技结合点,形成独有研学课程。
大成镇的绿色产业基础为此提供了有力支撑。全镇现有香蜜黄皮约1.5万亩,大红柑种植面积1500多亩,其中35年树龄老树60株,40年以上树龄老树20株,这些历经岁月洗礼的古树成为产业发展的活化石。此外,荔枝种植面积1.38万亩,甘蔗种植面积约1000亩,五指毛桃、鸡骨草等中草药种植面积5000亩,形成了多元化的特色农业格局。
在打造红农旅线路时,当地以“红色烽火+柑香农耕”为双主线,通过陈皮文化展示厅、智慧果园等载体呈现“扁柑之乡”产业文化;在革命旧址讲解中融入本地民俗元素;举办陈皮文化旅游节,将红色歌曲传唱与农事庆典结合,实现文化价值与产业价值共生。
未来,浦北计划进一步强化红色文化品牌独特性,通过举办“钦廉红色文化论坛”、研发“红韵柑香”系列文创、推动“红色+康养”融合等举措,形成“一地一品、全域联动”的发展格局。
振兴实践:资源下沉乡村,发展机遇普惠于民
红农旅的融合发展,最终目的是助力乡村振兴,惠及广大农民。项目建成后,为乡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发展机遇。大成镇依托丰富的页岩资源,发展红砖厂6家,产品远销海南、福建等地。同时推进“园区+车间+庭院”三年行动,提供就业岗位300多个,为当地居民创造了丰富的就业机会。
便利的交通条件为大成镇的发展注入新动能。南宁至湛江高速公路、石埇至钦州二级公路穿境而过,让大成镇融入南宁、钦州两小时经济圈,为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交通基础。
为应对旅游淡旺季带来的收入波动,浦北探索了多种方式:一是发展“四季业态”。春季观柑花,夏季避暑研学,秋季摘柑制皮,冬季品陈皮宴,结合红色文化常年开展党建培训,尽可能拉长旅游周期。二是强化产业支撑。引导居民参与陈皮、香蜜黄皮、山油茶等特色农产品的种植、加工和电商销售,使旅游收入与农业收入互补。三是培训提升技能。组织村民参加旅游服务、电商直播、传统手工艺等技能培训,使其具备多元的增收能力。
从“城乡融合发展”的视角看,红色文化的建设与乡村旅游的兴起,正成为吸引城市资源向农村流动的强大磁石。资金在流入:一些看好文旅前景的企业前来投资民宿和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人才在回流:部分外出务工的年轻人返乡创业,开设电商工作室销售本地特产。技术在引入:智慧旅游系统、新媒体营销等城市成熟的商业模式和技术开始应用于乡村。
深化拓展:多元举措助推乡村振兴
在推进红色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浦北县还注重将红色资源与现代农业发展深度融合。在大成镇柑子根村,连片的生态柑园与红色遗址相映成趣,形成了独特的景观带。当地通过推广智慧农业技术,建设标准化陈皮加工厂,将传统农产品提质升级,打造出具有红色文化内涵的区域公共品牌。
在人才培养方面,浦北县创新实施“红色传承人”计划,选拔培养一批既懂红色文化传承又善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通过与高校合作,开设红色文化旅游、农产品电商等专业课程,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力。目前,已培养本土红色讲解员56名,培训新型职业农民320人次。
基础设施建设也同步推进。依托项目建设,当地新建和改造农村公路38公里,实现所有红色景点通达沥青路或水泥路;完成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实现5G信号全覆盖;建设旅游厕所、停车场等配套设施,极大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
产业发展更是亮点纷呈。除了传统的陈皮产业,浦北还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文化创意等新业态。在大成镇,以陈皮文化为主题的民宿集群初具规模;红色文化创意产品研发中心投入运营;集红色教育、农事体验、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综合示范区正在加快建设。
经过持续努力,浦北县红色文化建设赋能乡村振兴取得显著成效。据统计,大成镇红色参观点平均每年接待游客超1万人次,2024年全县接待红色旅游游客突破50万人次,同比增长42%;陈皮产业总产值达18亿元,带动就业1.2万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8万元,增速连续三年位居全市前列。
更令人欣喜的是,乡村治理水平得到全面提升。通过红色文化的浸润熏陶,村民们的凝聚力、向心力显著增强。在柑子根村——这个荣获“自治区民族团结示范村”称号的美丽村庄,村民们自发组建志愿服务队,参与红色遗址维护、村容村貌整治等工作;在大成镇,通过“红色议事会”制度,村民积极参与村级事务管理,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浦北县正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推进红色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据介绍,下一步将重点实施“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工程”,建设浦北革命历史纪念馆,打造全区一流的红色教育基地;推进“陈皮产业提质增效行动”,建设陈皮产业园区,打造百亿级产业集群;开展“乡村建设提升计划”,建设一批红色美丽村庄,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带。(彭丽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