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增选终局已定!历经7个月提名遴选、两轮严格投票,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院士席位尘埃落定。从91名有效候选人中脱颖而出的顶尖六位学者,不仅代表国内医药卫生领域的最高学术水平,更暗藏国家未来医疗科技的战略布局。
据最新消息,这些人入选了2025年中国医药卫生领域的 “梦之队”
(声明:本信息来自网络素材,本号不对真实性负责,可能会有纰漏,请以官方最终版本为主)。
![]()
外科专家:季加孚,北京大学肿瘤研究中心主任,核心贡献:肿瘤外科精准治疗体系构建。男,1959年12月生,汉族,内蒙古人,祖籍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高湖镇,肿瘤外科学专家,消化系肿瘤整合防治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京大学肿瘤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咨询委员会学部委员,英国皇家外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大外科主任,胃肠肿瘤中心主任、首席专家,主任医师、教授。
王宁利, 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主任,核心贡献:眼科学临床与防盲治盲研究。王宁利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眼科学与耳鼻咽喉科学专家,国际眼科科学院院士,现任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主任、北京市眼科研究所所长、首都医科大学眼科学院院长、国家眼科诊断与治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以及河南省医学科学院院长,他于1957年5月出生于青海西宁,1992年获得中山医科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98年破格晋升为教授,并曾在美国加州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王教授主要从事青光眼、白内障、屈光及遗传眼病等方面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其提出的“眼颅压力梯度学说”具有国际影响力。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383篇,其中SCI收录151篇,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荣誉。
内科:徐瑞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主任,核心贡献:恶性肿瘤内科个体化治疗。
徐教授1967年出生于江西,从事肿瘤临床与科研工作已超过36年,专攻消化道肿瘤(如肠癌、胃癌、食管癌)的个体化治疗与免疫治疗。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持续推动中国肿瘤诊疗走向国际前沿。
基础与公卫组:程涛,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所院长,核心贡献:造血干细胞基础与转化研究。程涛教授是中国血液学领域的杰出专家,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所院长、北京协和医学院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并担任实验血液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他于1963年8月出生,1986年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军医系,1989年获该校血液病专业硕士学位。毕业后在长海医院完成临床训练,1993年赴美深造,先后在哈佛医学院、麻省总医院及匹兹堡大学从事科研工作,2007年全职回国。程涛教授长期致力于造血干细胞调控、白血病微环境及基因治疗研究,在《Nature》《Cell Stem Cell》等顶级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6项。他主持的“造血干细胞调控机制与再生策略”项目获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并牵头启动“血液生态十亿细胞多组学计划”,推动精准医学发展。其团队在CAR巨噬细胞疗法、新冠免疫机制等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
王健伟,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核心贡献:医学病毒学与传染病防控。
![]()
王健伟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
王健伟,男,汉族,中共党员,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主任(院长)、党委副书记,研究生院院长。他长期从事呼吸道病毒感染致病机制与防控研究,是我国医学病毒学领域的杰出专家。
主要成就与学术贡献
王健伟教授在医学病毒学研究方面取得显著成就。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项目,在Cell、Lancet等国际重要刊物发表SCI论文160篇,总引用逾8万次,连续入选全球高被引学者榜单2。其研究成果入选“中国2020年度生命科学十大进展”。作为第一完成人,他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以及全国创新争先奖、吴阶平医药创新奖等多项奖励。在新冠疫情初期,他带领团队最早识别了武汉不明原因肺炎患者感染的未知冠状病毒新种,并获得了全球首个新冠病毒全基因组序列,为疫情防控决策及诊断试剂、疫苗和药物研发奠定了基础
自2025年3月担任中国疾控中心主任以来,王健伟教授提出“鼓干劲、健体系、强能力、拓资源”的战略思路,推动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他负责中心全面工作,并兼任研究生院院长,在2025级研究生新生开学典礼上勉励同学们传承疾控精神,勇担时代重任。王健伟教授以其卓越的学术成就和领导能力,为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事业和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
药学:庾石山,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副所长,核心贡献:天然药物化学与创新药物研发。庾石山,1962年8月生于广西全州,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副所长、“天然药物活性物质与功能”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他于1993年获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物化学专业博士学位,1995-1996年在奥地利维也纳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天然药物化学和创新药物研究,聚焦濒危动物药材的药效物质与替代品创制。通过化学合成与酶工程技术,成功研制出人工熊胆粉、仿生羚羊角粉等药效等同的高技术替代品,解决了传统药材供应不稳定及动物伦理问题。
主要荣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卫生计生委“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人才培养:
已培养硕博士研究生40余名、博士后4名,为天然药物领域输送了大量科研骨干。
学术贡献:
其研究成果不仅推动了濒危药材的可持续利用,更在原创药物转化方面取得突破,为中药现代化与生态保护提供了科学范式。
中医药组:高月,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药理毒理研究室研究员,核心贡献:中西医精准数智诊疗技术。高月研究员是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药理毒理研究室的杰出专家,在中药药理、毒理学及军事药学领域深耕多年,成果卓著。她1963年12月生于江苏宜兴,中共党员,毕业于天津中医学院中医内科专业,获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现任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辐射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并担任药理毒理研究室主任、全军特需中药与天然药物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等职,专业技术少将军衔彰显其学术地位。
高月的研究聚焦军事药学与中药现代化,尤其在抗辐射药物研发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她针对核辐射应急医学需求,创新研制系列抗辐射药物,形成系统性技术体系,为军事医学防护提供关键支撑。在中药安全性研究方面,她率先构建关键技术平台,建立毒性成分确认、致毒机制解析及经典理论实证的新方法,推动中药评价体系革新,并成功应用于新药研发。此外,她开创基于系统生物学的中药复方“方-证”结合研究路径,为传统复方注入现代科学内涵。
其学术成就斐然: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主持研发军队特需药品获新药证书2项、生产批件3项,授权专利10项;发表论文363篇,其中SCI收录90篇,他引超5800次。荣誉方面,她荣膺“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状”等,并获个人二等功2次、三等功1次,成为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的领军人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