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中普定,文化沃土。一曲花灯穿越六百年风雨,在屯堡人家的庭院村落间流转不息。这朵绽放在贵州西路花灯园中的奇葩,既是屯堡文化与民间艺术交融的结晶,更是普定人精神家园的指路明灯。“无灯不欢,有灯则乐”的民俗箴言,早已将花灯的基因深深镌刻在这片土地的文化肌理之中。
![]()
贵州省第一届四路花灯闹元宵晚会。
普定花灯的源流可追溯至明朝中期,清康熙年后逐步走向兴盛,在漫长的传承中形成了鲜明的西路花灯特质。它以“灯、扇、帕”为核心道具,无固定唱本,全凭艺人师徒相授、口头流传,却在几百年的实践中沉淀出“轻灵小巧、表演精湛”的艺术品格。民间小调与屯堡文化的深度融合,让花灯兼具歌舞之美与叙事之韵,“歌不离口,帕不离手,手不离扇,身不离步”的表演准则,将耍扇技巧、整齐身段与委婉唱腔完美统一。其表演形式分为歌舞灯与灯夹戏两类,尤以歌舞灯为盛,“矮桩身段”的灵动、“唐二趣乐”的诙谐、“老旦形象”的鲜活,构成了花灯表演的三大核心特色。艺人们博采众长,从民间地戏中汲取刚健之气,从田间生活中提炼质朴之姿,让每一个动作都饱含生活温度,每一段唱腔都浸润乡土情怀。
![]()
贵州省第一届四路花灯闹元宵晚会马官分会场。
舞台之上,花灯的艺术表达离不开精巧的器物的辅助。二胡的悠扬为唱腔铺就底色,锣鼓的铿锵掌控表演节奏,乐器之间默契配合,奏响花灯的独特韵律。演员右手执花扇、左手握花帕,扇影翻飞间藏着万千情意,帕子轻扬中传递细腻心绪;而五对造型各异的灯笼——排灯、宫灯、八卦灯、鼓形灯、扇形灯,不仅是花灯的标志性符号,更以暖光驱散黑暗,象征着屯民入黔后对光明与希望的向往。这些道具与乐器,既是艺术表现的载体,更是文化传承的实物见证。
![]()
贵州省首届花灯大赛普定参赛队表演。
历经数百年传承,普定花灯如今已深深扎根民间,在定南办、马官镇、马场镇、白岩镇等地形成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其中马官镇更是获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西路花灯)”。传承之路虽步履不停,却也花样繁多,每年举办的全市花灯大赛、民族民间文艺展演,以及2016年首届“四路花灯闹元宵”电视直播晚会,让这门传统艺术走进更广阔的视野;122支民间花灯队活跃在城乡舞台,马堡农民艺术团、梦里花开艺术团等骨干团队扛起传承大旗,“三区”人才孵化基地的建立更让花灯艺术辐射周边几十个村寨;花灯进校园活动蓬勃开展,职校的花灯表演队、中小学的花灯操与花灯课程,让青少年成为传承生力军。目前,普定花灯已拥有1名省级传承人、2名市级传承人及20名县级传承人,他们以口传心授的方式,守护着这门艺术的火种。
![]()
民间花灯表演。
在岁月流转中,普定花灯早已超越艺术本身,兼具深厚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作为屯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弘扬民族精神、凝聚民族美德”的文化载体,更以阴柔委婉的唱腔塑造了屯堡人聪慧坚韧的个性。近年来,“文化联村、花灯联情、党建联心”的三联活动,让花灯成为传递政策、促进乡风文明的纽带,实现了“以文扶农、以文促农、以文富农”的发展目标。
剧目创作是花灯艺术的生命力所在。普定花灯既有《高腔调》《踩到妹小脚》等经典传统剧目,也有《李家渡口表真情》《“村官”请酒》等反映时代风貌的新编剧目。传统剧目涵盖独角戏、对子戏、三角戏等多种形式,《黄秧圪兜倒生根》讽刺封建陋习,《干妈问病》彰显人间温情,《梳油头》描摹男女情愫,或诙谐幽默,或含蓄深沉,无不贴近生活、直击人心;民间小调如《双探妹》《绣香袋》《小放牛》等,旋律悦耳、朗朗上口,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演唱素材。这些剧目以朴实的语言、生动的情节,记录着不同时代的社会百态,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
民间花灯表演。
然而,传承之路亦有隐忧。外来文化的冲击、专业剧团的缺失、老艺人的相继离世,导致部分技艺面临失传,完整掌握所有曲调的艺人所剩无几;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使得许多剧目缺少文字记载,面临遗失风险;年青一代对传统艺术的兴趣不足,更让传承出现断层。所幸,西路花灯陈列馆的建立、传承人的坚守、校园传承的推广,正在为这门古老艺术注入新的活力。
灯光流转,扇帕翻飞,二胡声里藏着岁月悠长,唱腔婉转中透着文化芬芳。普定花灯,这盏在黔中大地燃烧了六百年的文化明灯,既承载着屯堡人的集体记忆,也书写着传统艺术的当代传奇。(文/图 普定县融媒体中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