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每一项研究的诞生,都离不开医者探求真理的执着;每一项成果的发表,都离不开医者坚持卓越的付出。由中国抗癌协会指导、中国抗癌协会基层赋能委员会特别策划的CACA专家说-STAR访谈项目暨科研洞见,大咖请讲,让我们走进研究者,解读数据背后的力量。
本期肿瘤医学论坛特邀陆军特色医学中心李梦侠教授和许明芳教授接受专访,就“紫杉醇联合铂类加卡瑞利珠单抗联合或不联合安罗替尼治疗初治晚期食管鳞癌的对照研究(TCAC研究,临床研究注册号:NCT04471480)”展开详细讨论。
❖特邀嘉宾❖
![]()
许明芳
陆军特色医学中心
陆军特色医学中心肿瘤科
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重庆抗癌协会癌症筛查与早诊早治专业委员会 常务委员
重庆市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青年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学会介入与微创专委会 委员
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分子靶向专委会 委员
重庆市以医院为基础肿瘤登记项目组专家
主持国家自然基金及重庆市课题多项
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学术论文十余篇
《肿瘤医学论坛》:您开展的TCAC研究成果在《Scientific Reports》发表,请您谈谈这项研究的设计初衷?
许明芳教授:
食管癌(EC)作为全球高发恶性肿瘤,其疾病负担与诊疗挑战始终备受关注。据统计,2022年全球食管癌新发病例达51.07万例,死亡病例44.51万例,严重威胁人类健康[1]。在食管癌的组织学亚型中,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占据主导地位,尤其在东南亚及中亚地区发病率居高不下[2],且相较于食管腺癌(EAC),ESCC 患者的总体存活率更低,预后更差[3]。ESCC与EAC在基因组特征、生物学行为及疾病发病机制上存在显著差异,因此治疗策略应区别对待。
因早期症状不典型,食管癌的早期诊断率偏低,约50%的患者确诊时已处于晚期阶段,错失了根治性手术的最佳时机[4]。在免疫治疗兴起前,晚期或转移性 ESCC 患者的一线治疗长期依赖紫杉醇联合铂类双药细胞毒性化疗方案,但疗效始终受限,不仅总生存期(OS)改善有限,且后续尝试在一线方案中联合抗 EGFR 药物或其他靶向治疗,均未能为患者带来实质性的生存获益[5,6],晚期 ESCC 的治疗陷入瓶颈。
近年来多项 III 期随机对照试验(RCT)证实,以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单克隆抗体为代表的免疫治疗,在显著改善 ESCC 患者预后的同时,安全性良好[7-12]。基于这些高质量证据,目前主流临床指南已将化免联合治疗列为转移性 ESCC 患者的一线标准治疗方案[13,14]。然而,仍有 25%-50% 的患者无法从该标准方案中获益,且这部分患者常因前期治疗的副反应叠加肿瘤继续进展,引起的进食障碍加重,导致营养状况持续恶化,后续难以耐受二线治疗,治疗选择极为有限,临床需求仍未被充分满足。
为提高疗效,研究者开始探索多模式联合治疗策略,其中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免疫治疗备受关注[15-17]。抗血管药物不仅可抑制肿瘤血管生成,还能调节肿瘤微环境,增强免疫疗效,其安全性已在多个瘤种中得到验证[15]。在食管癌中,一项II期研究显示,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及化疗用于一线治疗ESCC,客观缓解率(ORR)达80%,疾病控制率(DCR)达96.7%[16],但90.0%的患者出现3–4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
在此背景下,口服多靶点TKI安罗替尼展现出潜在价值。一项随机双盲多中心研究显示,安罗替尼单药用于经治晚期ESCC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显著延长至3.02个月,优于安慰剂组的1.41个月(HR 0.46, p < 0.001)[17]。另有研究报道,安罗替尼联合PD-1单抗用于一线治疗,ORR与DCR分别达56.5%与91.3%,提示良好协同潜力[18]。
基于上述证据,本团队开展了一项II期非随机临床试验(NCT04471480),旨在比较“化疗+免疫”与“化疗+免疫+安罗替尼”两种方案在晚期ESCC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
《肿瘤医学论坛》:能否请您详细介绍下这项研究最新的结果?您认为这些结果对于临床实践带来怎样的提示?
许明芳教授:
这是一项单中心、开放标签、II 期非随机临床研究(NCT04471480),从 2020 年 8 月至 2022 年 8 月共纳入 60 例未接受过系统治疗的晚期食管鳞癌患者,患者自主选择分为两组:
TCAC 组(30 例):接受安罗替尼(8mg 口服,d1-d14)+ 卡瑞利珠单抗(200mg 静脉注射,d1)+ 化疗(紫杉醇 / 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 + 顺铂 / 卡铂,d1),每 21 天为 1 周期,诱导治疗 4-6 周期后,以安罗替尼 + 卡瑞利珠单抗维持治疗至疾病进展;
TCC 组(30 例):卡瑞利珠单抗(200mg 静脉注射,d1)+ 化疗(紫杉醇 / 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 + 顺铂 / 卡铂,d1),每 21 天为 1 周期,诱导治疗 4-6 周期后,以卡瑞利珠单抗单药维持治疗至疾病进展(图1);
![]()
图1.研究设计图
研究的主要终点是 ORR,次要终点包括 PFS、OS、DCR、缓解持续时间(DOR)及安全性,同时探索了 PD-L1 表达与疗效的关联。截止到2025年4月12日,中位随访时间为 14.5 个月(范围:1.9-45.9 个月),TCAC组和TCC组分别有16例(53.3%)和27例(90.0%)出现疾病进展或死亡。TCAC组和TCC组的ORR 为 90.0%和43.3%(P < 0.001),DCR分别为100%和96.7%。TCAC 组中有 10.0% 的患者表现出完全缓解,而 TCC 组中只有 3.3% 的患者表现出完全缓解。TCAC组和TCC组的中位PFS分别为16.03个月(95%CI,9.49-22.58)和7.30个月(95%CI,4.08-10.52)(HR, 0.35; 95% CI, 0.19–0.65; P < 0.001)。TCAC组的中位DOR为14.30个月(95%CI,10.03-18.57),TCC组的中位DOR为6.30个月(95%CI,4.00-8.60)(HR,0.37[95%CI,0.15-0.91];P = 0.009)。60例患者中,共有37例(61.7%)死亡,其中TCAC组和TCC组分别死亡15例(50.0%)和22例(73.3%)。TCAC组和TCC组的中位OS分别为24.50个月(95%CI,12.43–36.57)和17.97个月(95%CI,11.43–24.50)(图2)。
![]()
图2.主要研究结果图
所有患者都经历过至少一次任意级别的 TRAE(发生率 100%)。TCAC组和TCC组分别有12例(40.0%)患者和8例(26.7%)出现3级TRAEs。TCAC组常见的3级TRAEs包括:中性粒细胞计数降低(5例[16.7%])、白细胞计数减少(4例[13.3%])、血小板计数减少(3例[10%])、淋巴细胞减少(2例[6.7%])和高血压(2例[6.7%])。两组患者均未经历过 4-5 级 TRAE。安罗替尼联合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化疗在本研究中晚期食管鳞癌患者中疗效良好且安全性可控,可能是一种有前景的一线治疗方案。
《肿瘤医学论坛》:请结合您的临床和科研经验,谈谈这项研究的临床意义以及对未来的启发。
许明芳教授:
这项TCAC研究的核心临床意义,在于为晚期食管鳞癌一线治疗实现了疗效与安全性的双重突破。研究证实,“安罗替尼+卡瑞利珠单抗+化疗”三联方案能将客观缓解率提升至90.0%,较免疫联合化疗(TCC 组 43.3%)实现近翻倍提升,且 10.0% 的患者达到完全缓解(TCC 组仅 3.3%),这意味着更多患者可获得肿瘤的深度缓解,部分患者甚至接近临床治愈的潜在可能。在关键生存指标上,TCAC 组中位 PFS 长达 16.03 个月,较 TCC 组(7.30 个月)延长超 1 倍(P<0.001),显著延缓了疾病进展速度;同时中位 DOR 达 14.30 个月,是 TCC 组(6.30 个月)的 2.3 倍(P=0.009),证实了疗效的持久性;同时,该方案将3级及以上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成功控制在40.0%,有效破解了既往同类方案高毒性而难以临床应用的困境,为患者提供了兼具卓越疗效与可控安全性的新型治疗选择。
领航者点评
![]()
李梦侠
陆军特色医学中心
陆军特色医学中心肿瘤科主任
主任医师、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重庆市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重庆市肿瘤学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美国西南医学中心(UTSW)访问学者,美国国立卫生院(NIH)博士后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面上4项),重庆市杰出青年基金项目1项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理事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免疫治疗专委会 委员
重庆市医院协会肿瘤学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
重庆抗癌协会鼻咽癌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重庆市医学会肿瘤学分会 副主任委员
重庆市医学会精准医疗与分子诊断专委会 副主任委员
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免疫治疗专委会 副主任委员
李梦侠教授:
这项研究为晚期食管鳞癌 “靶免化” 联合治疗模式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关键数据支撑,验证了“化免 + 安罗替尼”这一三联方案的可行性与疗效优势,为晚期食管癌治疗开辟了重要探索方向。不过,该研究存在单中心、非随机的设计局限性,因此未来需开展更大规模的多中心 III 期随机对照试验进行验证。其次要深化生物标志物探索,食管鳞癌患者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与肿瘤免疫微环境异质性,需要进一步通过多组学技术(如基因组学、蛋白组学)筛选出与疗效相关的生物标志物,筛选三联方案的 “优势获益人群”,实现患者精准分层治疗。此外,方案优化与治疗场景拓展也具有重要探索价值:一方面,可针对安罗替尼开展个体化剂量调整研究,结合患者的体重、肝肾功能、耐受性等因素制定更适配的给药方案,在保证疗效的同时进一步降低不良反应风险;另一方面,可尝试将该方案拓展至局部晚期食管鳞癌的新辅助治疗领域,评估其在缩小肿瘤体积、提高手术切除率、降低术后复发风险等方面的作用,从而进一步挖掘这一联合治疗方案的临床潜力,为不同阶段的食管鳞癌患者提供更全面的治疗选择。

参考文献:
[1]Bray, F. et al.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22: GLOBOCAN estimates of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worldwide for 36 cancers in 185 countries. CA Cancer J. Clin.74 (3), 229–263 (2024).
[2]Arnold, M. et al. Global incidence of oesophageal cancer by histological subtype in 2012. Gut64 (3), 381–387 (2015).
[3]Morgan, E. et al. International trends in oesophageal cancer survival by histological subtype between 1995 and 2014. Gut70 (2), 234–242 (2021).
[4]Ku, G. Y. Systemic therapy for esophageal cancer: chemotherapy. Chin. Clin. Oncol.6 (5), 49 (2017). 5.Ajani, J. A. et al. Esophageal and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 cancers, version [5]2019, 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y. J. Natl. Compr. Canc Netw.17 (7), 855–883 (2019).
[6]Moehler, M. et al. Cisplatin and 5-fluorouracil with or without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Inhibition panitumumab for patients with non-resectable, advanced or metastatic o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ncer: a prospective, open-label, randomised phase III AIO/EORTC trial (POWER). Ann. Oncol.31 (2), 228–235 (2020).
[7]Kojima, T. et al. KEYNOTE-181 investigators. Randomized phase III KEYNOTE-181 study of pembrolizumab versus chemotherapy in advanced esophageal Cancer. J. Clin. Oncol.38 (35), 4138–4148 (2020).
[8]Kato, K. et al. Nivolumab versus chem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o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refractory or intolerant to previous chemotherapy (ATTRACTION-3): a multicentre, randomised, open-label, phase 3 trial. Lancet Oncol.20 (11), 1506–1517 (2019).
[9]Shen, L. et al. RATIONALE-302 investigators. Tislelizumab versus chemotherapy as Second-Line treatment for advanced or metastatic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RATIONALE-302): A randomized phase III study. J. Clin. Oncol.40 (26), 3065–3076 (2022).
[10]Luo, H. et al. ESCORT-1st investigators. Effect of camrelizumab vs placebo added to chemotherapy on survival and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or metastatic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the ESCORT-1st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326 (10), 916–925 (2021).
[11]Doki, Y. et al. CheckMate 648 trial investigators. Nivolumab combination therapy in advanced esophageal Squamous-Cell carcinoma. N Engl. J. Med.386 (5), 449–462 (2022).
[12]Sun, J. M. et al. Pembrolizumab plus chemotherapy versus chemotherapy alone for first-line treatment of advanced oesophageal cancer (KEYNOTE-590): a randomised, placebo-controlled, phase 3 study. Lancet398 (10302), 759–771 (2021).
[13]NCCN Guidelines for Patients® Esophageal Cancer, (2025).
[14]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食管癌诊疗指南 2024 .
[15]Lam, T. C. et al. Combination atezolizumab, bevacizumab, pemetrexed and carboplatin for metastatic EGFR mutated NSCLC after TKI failure. Lung Cancer. 159, 18–26 (2021).
[16]Zhang, B. et al. Phase II clinical trial using camrelizumab combined with apatinib and chemotherapy as the first-line treatment of advanced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Cancer Commun. (Lond). 40 (12), 711–720 (2020).
[17]Huang, J. et al. Anlotinib for previously treated advanced or metastatic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 double-blind randomized phase 2 trial. Cancer Med.10 (5), 1681–1689 (2021).
[18]Meng, Xiangrui, et al. "Anlotinib combined with benmelstobart as a chemo-free first-line treatment in advanced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n exploratory multicenter, single-arm phase II clinical trial." Molecular Cancer 24.1 (2025): 175.
指导专家:李梦侠教授、许明芳教授 编辑:momo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为了解资讯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信息被用于了解资讯以外的目的,平台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