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共:1281字
预计阅读时间: 4分钟
“医生,我奶奶尿血了,检查说可能是肿瘤,这可怎么办啊?
据了解,84岁的李奶奶不仅出现“无痛性肉眼血尿”,影像学检查还提示多处“占位”,一度怀疑是恶性肿瘤。随着病理医生深入探查,最终揪出了幕后“真凶”——一种罕见的慢性炎症“软斑病”。
血尿+“占位”
八旬老人被高度疑患癌
李奶奶的病情始于9个月前。当时她在当地医院查出“右肾盂占位”,但因为没有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并未进一步诊治。直到2个月前复查CT,结果让全家慌了神:不仅原来的肾盂病灶有进展,膀胱里还新出现了“结节灶”。报告上“肿瘤考虑”的初步判断,让家人十分担忧。
一周前,李奶奶又突然出现“无痛性肉眼血尿”,随着病情的发展,还出现了尿痛、排尿困难等症状。家人赶紧带她来医院,一系列检查结果均提示可能存在恶性肿瘤:
• CT平扫显示“右肾盂占位伴右肾积水,膀胱腔内结节灶”;
• 尿路造影提示“右侧肾盂肾盏壁增厚,考虑恶性肿瘤,膀胱壁多发结节”;
• 膀胱镜下更是直接看到,膀胱三角区、左侧壁等多个部位,长了不少实性肿物;
• 尿常规检查也提示,红细胞、白细胞及细菌计数均显著高于正常值。
更棘手的是,李奶奶有20年糖尿病病史,长期靠药物控制血糖,免疫功能本就偏弱——这些因素叠加,让“多发尿路上皮癌”的怀疑越来越重。
病理检查解开真相
不是癌症,是罕见炎症!
“从影像学和内镜表现来看,确实很像癌症,但病理必须严谨,不能放过任何细节。
在显微镜下,发现了关键线索:标本里存在大量泡沫样组织细胞(von Hansemann细胞),其胞浆内可见嗜碱性的、像“牛眼”或“靶心”状的同心圆结构(Michaelis-Gutmann小体)——这正是判断软斑病的典型病理特征。
为了进一步确认,又进行了免疫组化检测:上皮源性标志物检测结果(CK-pan、CK7等)为阴性,排除了上皮来源的恶性肿瘤;组织细胞标志物检测结果(CD68、CD163)为强阳性。结合特殊的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最终李奶奶被确诊为软斑病。
“这不是癌症,而是一种罕见的慢性炎症!”让李奶奶一家人悬着的心终于落地。
什么是软斑病?
为什么会被误认为癌症?
软斑病是一种由慢性细菌感染(常见病原体为大肠埃希菌等革兰阴性菌)引起的肉芽肿性炎症性病变,好发于泌尿系统,尤其偏爱糖尿病、免疫力低下的人群。
其“伪装”能力极强,原因在于:
• 影像学上常表现为结节、斑块,和肿瘤的“占位”极为相似;
• 膀胱镜下可见黄白色黏膜斑块,易与尿路上皮癌混淆。
但两者的治疗和预后截然不同:软斑病靠抗感染治疗即可控制,预后良好;若误判为癌症,则可能面临不必要的手术或放化疗,对患者造成巨大伤害。
出现这些症状,别慌!
但要及时查
重视无痛性肉眼血尿:这是泌尿系统疾病的重要警示信号,病因可能包括炎症、结石或肿瘤等,一旦出现应及早就医,明确诊断。
“占位”不一定就是癌症:影像学发现的“占位”,除了肿瘤,也可能是软斑病等特殊炎症所致。最终诊断需依靠病理学检查。
糖尿病人要多留意:免疫力较低的人群,出现泌尿系统异常时,更要警惕罕见病的可能,尽早做进一步检查。
来源:宁波市临床病理诊断中心
告诉小伙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