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快递信息0.5元,一千条起批0.3元/条,全家户籍信息打包5000元”——这样的明码标价,并非虚构的网络谣言,而是数据黑市公开流通的“行情表”。
![]()
当我们在购物软件上点击“确认收货”时,印在快递单上的姓名、电话、住址,早已成为黑产链条上待价而沽的商品。这些看似廉价的个人信息,经过层层倒卖、精准匹配,最终可能引发诈骗、骚扰、精准侵权等一系列严重后果。
数据黑市并非一个实体市场,而是一个组织严密、分工明确的地下产业链。在这个链条上,有负责窃取数据的“爬虫手”,有负责打包整理的“数据中间商”,还有最终利用数据进行精准诈骗、恶意营销的“下游买家”。
![]()
个人信息在这里被视为一种“数字原油”。根据其完整性和敏感度的不同,被提炼成不同等级的产品,流向不同的灰色乃至黑色产业。从最基础的姓名电话,到包含家庭住址、消费记录的快递信息,再到涉及金融账户、身份验证的“四大件”(身份证、手机号、银行卡、网银密码),每一层级的定价都反映了其在犯罪活动中的“利用价值”。
1、基础信息(姓名+电话号): 这是最常见、价值最低的数据。由于获取渠道广泛,泄露量大,通常按“万条”为单位打包出售,单价可能仅为几毛钱。这类数据主要用于“广撒网”式的电话推销、短信轰炸。
2、组合信息(快递/外卖信息): 这类信息包含了姓名、电话、详细地址乃至购物内容,价值显著提升。它勾勒出一个人的生活轨迹和消费偏好,以便为你量身定制骗局。
3、高价值信息(身份+金融账户): 这类信息是黑市上的“硬通货”。包含身份证照片、银行卡号、验证码等,可以直接用于金融犯罪和网络借贷。其价格可高达数百元一条。
那我们的信息是如何流入黑市的?主要有三大渠道:
“内鬼”监守自盗: 这是数据泄露最主要、最直接的源头。掌握大量公民信息的公司或机构内部员工,受利益驱使,非法出售数据。
系统漏洞与黑客攻击: 企业或机构的数据库存在安全漏洞,被黑客利用技术手段入侵并拖取数据。
用户个人疏忽: 用户在不安全的公共Wi-Fi下操作、点击钓鱼链接、安装恶意APP或随意授权,都可能导致个人信息被窃取。
信息泄露的危害从不遥远。2025年1月宣判的房产销售“内鬼”案中,渠县某小区销售人员楚某利用职务便利,收集3.5万条业主姓名、电话、购房信息等数据,打包出售给13家装修、家电企业,非法获利2.3万余元,最终因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二年,缓刑三年,并需承担等额公益损害赔偿金。
值得警惕的是,2025年数据黑市已出现新型犯罪趋势:犯罪分子不再局限于直接窃取完整信息,而是通过非法获取碎片化数据(如隐去部分位数的身份证号、打车记录、基站定位片段等),借助人工智能算法和大数据模型碰撞比对,二次生成可精准识别自然人的完整信息,再定向出售牟利。这种“数据拼接”式犯罪隐蔽性更强,对公民隐私构成全新威胁,最高人民检察院已在2025年11月的专项解读中明确将此类行为纳入重点打击范围。
面对愈发严峻的形势,我们个人提升防范意识至关重要:
处理快递面单: 涂抹或撕毁个人信息后再丢弃。
谨慎授权: 安装APP时,仔细查看权限请求,非必要不授权。
辨别钓鱼: 对不明链接、二维码和索要验证码的电话保持高度警惕。
使用安全工具: 在不同平台使用不同且复杂的密码,并开启双重验证。
数字时代的个人信息,既是我们的身份标识,也是不可侵犯的隐私权益。它不应成为黑市上廉价流转的商品,更不能沦为犯罪分子牟利的工具。这不仅需要法律的利剑高悬、监管的重拳出击,更需要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警醒与参与。守护好个人信息,就是守护我们数字时代的身份与安全。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