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大家在网络上应该都看到很多关于如何“赚钱”、如何“搞钱”的内容。我认识不少内容创作者也基于这一主题做内容,动辄就是操盘多少,年入多少。
真要是“吸人眼球”,是“噱头”还算好,但是如果大多数人都抱有这样的思维观点,那就真的可怕之极了。
如果说《使女的故事》描绘的是女性的噩梦,那么《嗜血破晓》可以说描绘的是全人类的噩梦。
如果把“钱”视作商品化的“血液”,你会发现《嗜血破晓》几乎是被资本全面侵蚀的现代社会的终极隐喻。
备注一点:这是2009年上映的片子,讲的是2019年社会被病毒血洗,吸血鬼(血族)成为主导个体,而人类或成为幸存者,或成为公司资产——“血包”。
不知道是否有人与我一样的感受,这也是我近期才反应过来的,之前看完全没注意。我也不知道导演编剧拍片时有类似预判的想法。
至少在我看来,世界正逐渐受到这种观点影响而演变成电影中的社会。
更让人担忧的是,从众者和社会底层的民众会想着,反正我不要变血包,干脆加入血族阵营,当捕食者总比当血包要好吧,实际上最后的结果是变成“夜行者”(也就是长期缺血退行成蝙蝠怪物的吸血鬼)。
再补充:我只是反对单一以“搞钱”为准绳的概念,并不是单纯从道德角度去批评,甚至这已经不是从道德角度的批判,而是单纯从人的自我保护角度去考虑了。
电影中科学家爱德华的老板就是一个处在上层的血族,最后把人类女儿抓来后,让手下去转化女儿,但是到最后女儿因为不吸食人血而成为被处决的怪物,但是他一旦失去保护,在变回人类后也会沦为被分食的血包。
所有人均可成为他人的食物,这才是这个社会的危险之处。
![]()
去满足社会需求、提升能力来提升自身对社会贡献,实现良性竞争,这是有价值的,而且我依旧是认同的,现在用资产这样的话语,我都觉得只能算还好,因为大众可以理解,与此同时更多涉及“产业”贡献,而非单纯“资本”。
但只专注“搞钱”,把价值符号获取当作唯一目标,就等于是把自己变成一只(仅嗜血)的怪物。
当然你会想,只要不断去搞钱,就会变得更富有、生活更安逸。正如《嗜血破晓》这些所谓的中产血族,只要我足够富有,我就可以买到更多血液,但是忽视了一个事实:
血族社会所拥有的人体是有限的,而且在不断减少,而血族的数量纵使也在减少,但是并没有前者减少得那么快。
血液咖啡最后会不断被“公司/售货员”稀释,看似秩序的血族社会最后会走向暴力与极端分化。
换句话说,对存量市场的掠夺最终结果就是蛋糕越小,就算拿走全部也不够。
![]()
大多数人只想着不断“搞钱”,正是对“钱”作为价值符号本质的无视和无知。
更现实的例子就是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
如果种A(供给粮食产生社会价值),劳动1年,获得1万元收入;种B(极端上瘾降低价值),劳动1年获得100万收入,你会选择种什么?
我猜大部分只有“搞钱”思维的人会选择后者,那看看我们的食品行业以及近期一些“离谱”但真实的报道。
很多人的想法是先把钱赚了,反正我可以从别人那里去购买更好的服务,摆脱沦为怪物或血包的可能。
确实在小范围中,1个血族与10个人类,自然血族很容易获利。在当下社会,有人就想着通过售卖B而购买更多A。
甚至如果B产品没有需求,售卖者就会去创造B的需求,保持利润。
而这个创造需求手段可以完全不顾及任何底线,颠覆所有人的想象。
不相信,可以看《边水往事》“染血的粉笔灰”这一章节,你命大只是因为有法律和制度保护。
而事实上,大多数人会像《嗜血破晓》那样直接变成夜行者。
认同剥削者,必然处在剥削体系中,重要的是跳出这一体系,而不是认同。
社会的最终结果会是9个人类全转变成了血族,就算剩下1个人类也会最终被消耗掉,于是整个社会自行瓦解。
可以看看一些已经陷入深渊的东南亚地区。
自媒体如此发达的当下,我们很难不受那些奉行“搞钱”思维者的人的影响。
也有很多这样的吸睛话语,基本逻辑无外乎“自从我拥抱搞钱思维,立马成为人生赢家”。
而且从往上走的思路,似乎好像符合逻辑。毕竟做任何事,你都有失败的可能,不过也有足够的“诱惑”在。
但是“搞钱”思维最大的危险是陷入对“价值符号”的绝对狂热。
在这样的情况下,你不再是拥有资本,而反过来被资本拥有,成为了纯粹意义上的“资本工具”,而它会驱使你去物化一切,包括你自己、身边的人以及所有认知关系。
而那个时候,你看起来是一个正常人,实际上你离成为“夜行者”也不远了。
部分图片来自电影《嗜血破晓》
一书在手
学会布局人生
⬇️
![]()
关于阅读、成长和思考,不止文学,欢迎参观
喜马拉雅: 《栩的阅读日记:第一季》
付费节目(199元/年)伙伴们有预算再购买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