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陕西社会科学界2025年主场学术活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学术研讨会在陕西师范大学长安校区举行。本次研讨会由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陕西师范大学“一带一路”文化研究院、陕西省“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文化遗产与国情数智化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承办,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协办。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顾玉才,陕西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高红霞,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国家文物局革命文物司原司长岳志勇,陕西师范大学校长助理袁一芳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开幕式由陕西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柯西钢主持。来自全国多所高校、科研院所、文博单位及行业一线的百余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探学术前沿。
开幕式致辞 共话融合发展意义
袁一芳在致辞中介绍了陕西师范大学依托“一带一路”文化遗产与国情数智化实验室等平台,在历史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创新方面的积极贡献。他指出:“新一轮科技革命正深刻改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范式,实验室已成为促进学科交叉、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平台,本次会议将为相关领域融合发展注入新动力。”
高红霞表示,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建设对推动社科研究范式转型、服务陕西文化强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次研讨会聚焦实验室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契合当前社科发展的前沿方向与现实需求。”她提到,省社科联将继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支持跨学科、跨机构协同创新,助力陕西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陕西师范大学“一带一路”文化研究院院长甘晖通过视频致辞谈到,在研究方法深刻变革、学科边界不断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的兴起是技术驱动的必然,“也是研究范式从‘书斋型’走向‘循证型’、‘阐释型’走向‘建构型’的重要载体。”
学术交流 深耕数字保护前沿
主旨报告环节,多位业内专家分享前沿成果。浙江大学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陈为,武汉大学教育部文科实验室文化遗产智能计算实验室副主任黄先锋,国家级教学名师、西北大学历史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耿国华,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副所长丁晓宏,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李大伟等,围绕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利用、三维测绘技术在文物数字化中的应用、数字敦煌建设、丝路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等主题展开深入分享。
平行论坛阶段,参会人员分组围绕“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建设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范式变革”“数字人文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两大核心议题,进行了充分的学术探讨与思想碰撞,为相关领域发展凝聚智慧。
![]()
配套展览 再现中外并肩情谊
研讨会期间,由陕西师范大学“一带一路”文化研究院和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联合策划的“以史为鉴 共创未来——二战中的中亚图片展”在该校长安校区图书馆同步展出。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国家文物局革命文物司原司长岳志勇宣布展览开幕。
此次展览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契机,通过珍贵图片再现了中亚五国在二战期间的巨大牺牲和重要贡献,生动展现了其与中国人民并肩战斗的深厚情谊,为研讨会增添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本次研讨会搭建了跨学科、跨领域的学术交流平台,既聚焦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建设的创新路径,也深耕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为相关领域融合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
(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 记者:秦峰 实习生:韩博轩)
来源:中国日报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