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礼是一种从几千来一直传承的精神形态文化,是一种制度文化,也是一种行为文化,也是一种审美文化。
说起酒礼的来历,要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周朝。那时候酿酒技术刚成熟,周人就意识到酒是把双刃剑。
《说文解字》里说得很明白:“酒,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恶。”意思是酒能放大人的本性,所以必须用礼仪来约束。周朝专门颁布《酒诰》,把饮酒纳入礼法规范,这在当时可是开天辟地的创举。
最有趣的是他们给酒器案桌取名叫“禁”,就是要时刻提醒饮酒要有节制。不过周人也不是完全禁酒,遇到国家庆典还会特准“大酺”,就是允许百姓聚饮庆祝,这种既规范又灵活的态度,体现了古人驾驭酒文化的智慧。
古人把酒礼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最讲究的要数这四种场合。婚礼上要行“合卺礼”,新婚夫妇各执一瓢共饮,寓意合二为一;
祭祀时要备“鬯酒”,用黑黍和香草特制的酒,通过“祼礼”浇洒在地,表达对天地的敬畏;乡里聚会要办“乡饮酒礼”,按年龄排座次,六十岁以上的老人能享用六道菜,年轻人必须等长者饮完才能举杯,这叫“明尊长”;
![]()
宴请宾客时规矩更讲究,主人敬客叫“献”,客人回敬称“醋”,主人再劝酒谓“醻”,这一来一往尽显待客之道。
现代的酒桌文化
说到现代酒桌文化,咱们既不能全盘照搬古礼,也不能把老传统都丢了。现在商务宴请时,虽然不用像古人那样行跪拜礼,但敬酒时注视对方眼睛、碰杯时杯沿略低的规矩还是要的。
朋友聚会虽然不再严格按年龄排座次,但给长辈先斟酒、等主宾动筷后再开动的礼节依然体现着教养。最重要的是古人“饮酒有节”的智慧放到今天更显珍贵,咱们现在喝酒讲究的是尽兴而不过量,那种强劝酒、拼酒量的陋习早就该淘汰了。
![]()
其实啊,酒礼的精髓不在于条条框框,而在于那份推己及人的体贴。记得小时候见家里来客人,父亲总要把酒壶稳稳接过,先给客人满上,再自斟一杯。这个简单的动作里,含着对客人的尊重,也藏着“酒满敬人”的老理儿。
现在咱们经营酒水生意,更深知酒是情感的纽带,但纽带要用得恰当。无论是家人小酌还是商务应酬,记住“酒以成礼”的古训,让每杯酒都喝得既有温度又有风度,这才是传承酒文化的真义。
![]()
*本文由鸿旺酒礼曾姐原创编辑,转载请备注来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