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儿童智能手表成为未成年人中流行的“社交圈”,甚至衍生出代养号、刷赞、账号租赁等产业链。舆论不满智能手表“社交功能”激化孩子间的“攀比心”,敏感信息占比为65.06%,同时媒体呼吁企业积极承担自身社会责任,维护未成年人成长环境。
事件概况
11月12日11时许,据封面新闻报道,近日,不少网民在社交平台表示,原本只用于定位、通话的儿童安全手表,如今却成了中小学生眼里的“社交硬通货”。拥有100个“好友”、主页点赞破50万的小天才账号能够卖到500元。同时,加好友、冲点赞、买“靓号”、卖“高粉”账号行为,甚至衍生出代养号、刷赞、账号租赁等产业链。
![]()
(图片来源:网络截图)
11月12日20时许,据@白鹿视频 报道,对此,小天才客服称,并不知道相关情况,会进行反馈。
![]()
(图片来源:微博)
数据分析
据新浪舆情通统计,11月12日11时至14日11时,事件相关的原发信息量1.02万条。事件的敏感信息占比为65.06%,舆论存在较高负面情绪。16个话题登上微博、百度、快手等平台热点榜单,侧面说明该事件引发舆论关注。
![]()
从该事件的舆论传播走势来看,11月12日11时,封面新闻报道事件相关信息,事件引发舆论部分关注。11月12日19时,多名微博大V参与事件讨论,事件相关信息量快速上涨;20时,@白鹿视频 报道客服回应内容,推动全网信息量于21时达到统计时段内信息峰值1152条。11月13日10时,事件多个相关话题登上网易、百度等平台热榜,全网信息量有所回升。
![]()
舆论观点
(一)媒体观点
部分媒体认为,应针对此类产品出台产品功能规范与标准。新京报评论文章称,“相关部门不妨借此明确儿童手表的功能红线,出台针对性规范,遏制娱乐化、攀比化的产品设计倾向,严厉打击围绕儿童设备滋生的灰色交易,为孩子们营造安全、健康的使用环境”;红星新闻评论文章强调,“一方面,市场监管部门要果断出手,加强对儿童智能设备的审查和规范,进一步明确功能的边界;另一方面,小天才品牌方也必须从产品设计源头进行反思整改,切实落实防沉迷机制,在使用时长管控、功能权限设置等方面继续优化,筑牢防沉迷防线”。
有媒体认为,不能简单将此归咎于孩子自身攀比心理,企业应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中国妇女报评论文章指出,“未成年人处于价值观形成关键期,网络环境对其成长的影响深远而持久。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提出,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诱导其沉迷的产品和服务。背离守护成长的初心、缺失应尽的社会责任,任何产品都将沦为侵蚀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隐形陷阱’,既触碰法律红线,也违背社会公序良俗”;新晚报评论文章称,“这事不能简单归咎于孩子爱攀比。在鼓励健康社交的同时,企业更应在产品设计中平衡乐趣与责任,不能‘明知又犯’”。
有媒体认为,应多方合作加强监管,培养青少年正确价值观。新华报业网发布评论文章称,“要解决电话手表存在的问题,厂商应承担社会责任,设计更健康的互动机制;学校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教会孩子辨别虚实;家长也得提升数字教养能力,共同制定使用规则”。
对此事件的网民观点分析及事件启示,可扫码加入报告分享群领取完整版报告。
2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