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荧屏里的饮食向导到笔墨间的舌尖叙事,一口滋味,既是日常烟火,也是藏着过往与当下的文化印记。
![]()
发在2019年9月6日《夜光杯》上的拙作《肉就是排骨,排骨就是肉》,成了我第三本写吃的书的书名:《肉就是排骨——舌尖上的个人叙事》(上海辞书出版社,2025年),由潘方尔先生配画。第一本是《主妇四季二十八天》(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戴逸如先生设计封面并配插图;第二本是《零食当饭吃》(上海文化出版社,2015年)。
38年前,中国电视第一个以吃为内容的日播节目《小菜场》开播,为观众做吃的向导和参谋,使大家吃得更营养、更科学、更实惠。节目每日播报本市主要集市的副食品价格,每周分析预测蔬菜、水产和果品等供应,并设置了丰富的小栏目:有资讯类的《乐口福》、交流烹调的《厨房心得》、展现海外菜点的《美食风采》等。节目还与菜场联办《星期日菜谱》,发起全市首次“最佳年夜饭征集”及“最佳茄子菜”赛等活动。
![]()
因负责该节目,我就此与吃的创作结缘,从一个只知好吃的吃货,转为对吃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大众传播者。结识了市饮服公司、烹饪协会和食品协会及区饮食公司的朋友;阅读烹饪期刊书籍充电,港台报刊中吃的内容成了我剪报的来源;在拍摄中观察美食制作,向大厨、点心师和民间高手讨教……由此补充了我的饮食知识,增进了我对饮食文化及本地饮食的了解,不仅有助节目制作,也为关于吃的写作打下基础。
在当时上海电视台20频道的节目里,《小菜场》稳居前三,观众来信要求增加播出时间。时任上海市物价局副局长的汪杰告诉我,原市委书记陈国栋对他说:自己爱看这个节目,办得不错。日本东京新闻上海支局长来拍摄《小菜场》的节目录制过程,还采访了主持人郭桦。1987年,《小菜场》在创办当年即获“上海市广播电视节目创新特色栏目奖”。1989年,朱镕基市长在全市服务业优质服务竞赛活动授奖会上为《小菜场》点赞:“我非常感谢这个节目的编辑和搞采访的同志们,你们做了很多工作,为上海的‘菜篮子’工程作出了很好的贡献。”
![]()
1992年,我联合上无十八厂举办上海首个微波炉菜大赛。比赛从观众来稿中选出制作方便、重营养、色香味全的菜肴点心播出,由观众投票产生获奖作品。节目走红并带动厂家销售,台里一领导对我说:“你把菜从经济部《小菜场》烧到农村部,从20频道烧到14频道。”
在荧屏外吃的写作中,我努力追求别样的舌尖叙事:注重历史背景,着力将食物的老底子与当下勾连,呈现历史变迁历程;展现烹饪门槛和创造,开掘舌尖背后的历史和文化,打捞起湮没于时间长河的往事与细节;融合自身及家庭独有经验,对食物进行多角度多侧面描述及多重品味。有人说,吃什么和怎样吃将决定一个民族的命运。在吃什么基本已定之下,怎么吃大有文章可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