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行舟于江湖,既有顺流而下的畅快,也有逆水行舟的艰难。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古人都在得与失、进与退之间徘徊过,而他们最终悟出的智慧,也成为了我们今人修行的指引。
以下五句话,是古人用一生参悟的人生真谛,也是我们现代人最需要的心灵良方。读懂了,便是福气;践行了,便是智慧。
![]()
第一句:得失随缘,心安即是归处
《菜根谭》云:“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这句话讲的是一种超然的人生境界,真正的通透,并非拼命抓住所有东西,而是懂得顺应自然,随遇而安。得到了,是幸运;失去了,是经历。古人如李白,他一生为文如行云流水,但也遭遇过沉浮起伏。尤其是在仕途上,李白多次参与选拔、遇挫,在遭遇屡次未能如愿后,他并没有因此痛苦一生。相反,他转而将诗词视为灵魂寄托,在流放途中,写下了诸多绝世诗篇。他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李白深知,人生如江河,得与失终会随缘而至,内心平和才是归处。
![]()
第二句:进退有度,方能行稳致远
《道德经》有云:“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
古人常说,知进则能前行,知退则能保全,进退的分寸决定了人生的高远。战国时期的魏武王曹操,乃是一位明智的君主。在征战四方时,他并非一味追求胜利,而是在关键时刻懂得退让。在赤壁之战败北后,曹操深知自己面临的大敌——孙刘联军无法直接进攻,便选择撤退,保存实力,等待机会。曹操曾言:“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他的智慧便在于,深谙进退有度,虽败犹存,最终还能够在曹魏大地上重振旗鼓。
![]()
第三句:有所为,有所不为,是一生的修行
《孟子》曰:“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这是古人用一生参悟的智慧。汉代的贾谊,作为早期政治家之一,他在《过秦论》一文中提出,君王必须要有远见和取舍,知道自己要什么,放弃哪些不必要的事物。贾谊的确在政治生涯中曾经历过高光时刻,却因敢于直言忠谏,在短短几年后因谏言过多,遭到罢职。贾谊虽遭失宠,但他从不轻言放弃,而是潜心学问,最终在文学与哲学领域留下了深远影响。贾谊的故事告诉我们,明白自己的责任与使命,专注于有意义的事物,才能真正为自己的人生定下方向。
![]()
第四句:守住本心,不随波逐流
《大学》开篇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唐代的王阳明,其一生正是对这句话的生动诠释。王阳明年轻时曾遭遇过无数的失败和低谷,被贬到贵州龙场。然而,他并没有在困境中迷失自己,而是潜心修行,提出了“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他坚守自己的信念,不随外界喧嚣而动摇,最终以自己的独立思考为国家和学术界做出了巨大贡献。王阳明的故事让我们明白,守住自己的本心,不随波逐流,是一个人走向智慧和成功的必经之路。
第五句:放下执念,才能轻装前行
《金刚经》有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古人深知,人生最大的负担不是外界的压力,而是内心的执念。宋代的苏轼便是这一智慧的生动典范。苏轼一生多次遭遇宦海沉浮,特别是他在政治上遭遇贬谪时,一度陷入极大的心灵困境。然而,苏轼没有因此被拖垮,他通过书法、绘画、诗词来调节内心,最终找回了自我,成就了文学与艺术上的不朽地位。他的心境转变,让他放下了对过去的执念,反而使得他的人生更加从容自在。正如苏轼所说:“何日更重游?只缘感君一回顾,使我思君朝与暮。”放下了执念,他的人生便轻装上阵,得到了自由与超脱。
![]()
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智慧的人物告诉我们:得失随缘,心安即是归处;进退有度,方能行稳致远;有所为,有所不为,是一生的修行;守住本心,不随波逐流;放下执念,才能轻装前行。这些智慧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通过无数的思考与实践逐渐得来的。
愿我们在现代社会中,能像这些古人一样,体悟生活的真谛,心安、从容、明智地走好自己的人生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