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了中年,就像船行至江心。
回头看看,来路已远,但往前望望,却又觉得彼岸还长。
这个年纪其实吧,多数人都是在不上不下的阶段里。
虽然该经历的经历了,该见识的见识了,但还是有很多的忧虑和烦恼,压力和痛苦的。
不过,我们终究还是会慢慢明白,有些事得看透,才能活得通透。
正如《增广贤文》里说,由来富贵三更梦,何必楚楚苦用心。
人这辈子吧,富贵荣华就像半夜的梦,我们又何必太过执着费心。
中年之后,学会看透这三件事,日子才能过得舒坦。
看透得失
年轻时候,你会发现不管我们得到什么,失去什么,都能让自己大喜大悲。
但是,一旦到了中年就会知道,得与失本是孪生兄弟,从来形影不离的。
你以为得到的,未必是福。你以为失去的,未必是祸。
所以,得失的经历多了,就会觉得也就那么一回事。
北宋有个文人叫柳永,年轻时嘛,大家都有一心求取功名的决心,他也不例外。
可现实却是,尽管他才华横溢,却屡试不第。
最失意时,他还落得一个流连市井,为歌女写词度日的局面。
这在当时,实在算不上光彩,可正是这些“不登大雅之堂”的词作,让他名满天下。
“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说的就是他的流行程度。
他尽管在功名上没得到自己想要的,却在另一个领域成就了自己。
柳永晚年回首往事,想必已经看透,人生这条路,看似走错了,其实是换了个方向。
《菜根谭》里说得好:“得意处论地谈天,俱是水底捞月;拂意时吞冰啮雪,才为火内栽莲。”
一个人在顺境时高谈阔论,都像水中捞月般虚幻,但在逆境中还能选择磨砺自己,才是真修行。
得失从来不是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看透得失,不是认命。
说白了,一个人唯有懂得与生活和解,才能在每一个当下活出滋味。
看透人脉
年轻时,我们总以为朋友多了路好走,于是拼命经营人脉。
但是到了中年才发现,那些所谓真正的朋友,从来就不是靠经营来的。
正所谓酒肉朋友千千万,不如知己两三人。
唐代有个大臣叫李勉,在汴州做官时结识了一个书生。
当时那个书生病重,临终前取出百两黄金,托李勉料理后事,余下的聊表谢意。
安葬时,李勉将剩余黄金一同放入棺中。
后来,书生家人来寻,开棺见金,方知李勉清廉。
此事传开,人们敬重他的为人,都愿与他交往。
而李勉呢,他从不刻意结交权贵,却官至宰相,深受敬重。
他明白自己有的好人品,才是最好的人脉。
白居易有句诗:“平生知心者,屈指能几人?”
人到中年,通讯录里名字成百上千,但能说知心话的却寥寥无几。
所以吧,有那刻意去经营人脉的功夫,不如用来提升自己。
最终,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看透面子
人到中年,其实会发现人最爱面子,但也最该放下面子。
毕竟吧,面子是给别人看的,里子才是自己的。
为了面子强撑,到最后苦的是自己。
五代时有个人叫冯道,历仕四朝十帝,总被后人批评“不忠”。
可他每到一处,都尽力为民做事,没有二心。
所以,契丹灭后晋时,他直面契丹君主说:“此时的百姓,佛祖出世都救不得,唯有皇帝救得。”
一句话让万千百姓免遭屠戮,也让自己得以保全。
正是因为他不在乎身后名,只在乎眼前事,所以才能在看透一些东西之后,稳住自己。
哪怕别人说他没气节,他一笑置之。
在乱世中,他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心中的道义。
《围炉夜话》说,把自己太看高了,便不能长进。
一个人若是太在乎面子,就像踮着脚走路——看着高了些,其实走不远。
不如及时放下面子,才能看清路子,因为面子是世界上最没用的东西。
当你不再为面子所累,才真正活出了里子。
人到中年,如秋日之树。
枝叶不再繁茂,根却扎得更深,于是:
看透得失,方知平淡是真。
看透人脉,才懂知己可贵。
看透面子,始觉从容最美。
有了这份看透,我们就不会消极,而是历经世事后的大智慧来帮助自己成长。
愿每个行至中年的人,都能拥有这份通透。
如此,在往后的岁月里,不慌不忙,不惊不扰,最终把自己的日子,过得云淡风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