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种“鸡娃”新模式在家长圈中悄然兴起:不少家长默默停掉了孩子的校外辅导班,转而捧起课本、搜遍教学视频,自己先学一遍,再手把手传授给孩子。
对此,有家长调侃:“现在的家长,跟全科老师只差一张教师资格证。”
既要在职场拼业绩,回家还要兼职当家教,如今的家长,比当年自己读书时还要用功。
![]()
近年来,“双减” 政策持续推进,正规校外培训机构数量大幅减少,但隐形变异的 “小黑班” 却屡禁不止,收费更是水涨船高,早已是 “双减” 前的数倍。再加上经济下行压力,不少家庭收入缩水,高昂的补习费用让普通家庭难以承受。
“一节课 150 元,就学三个单词,这钱花得我心痛。” 一位妈妈坦言,她已经停掉了女儿上了半年的英语自然拼读班。这种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的现状,让越来越多的家长对校外补课失去了信心。
更让家长反感的是培训机构的“套路营销”。
有家长分享,在咨询时,销售顾问会细心打探孩子的情况,比如 “上课容易走神”,随后这个信息会悄悄传递给体验课老师。下课后,老师便会精准 “点破” 问题:“我发现孩子容易走神,但通过提问,他能集中 15 分钟,内容消化得很好。”接着,老师会顺着家长的焦虑,猜测孩子的日常表现 —— 其实这些表现多数孩子都有,家长往往频频点头,惊叹老师的 “专业性”。这时销售再顺势放大问题的长期影响,推出课程报价,一套流程下来,家长的焦虑就从 “解决孩子学习问题”,变成了 “必须报这家机构的课”。
无论咨询的是全科补习、编程课还是篮球班,这套 “精准拿捏焦虑” 的套路几乎通用,让不少家长心生抵触。
除此之外,来自学校的压力也让家长不得不亲自上阵。
“老师要求检查作业并签字,如果交上去的作业有错,还会在群里点名批评。” 一位爸爸苦笑着展示手机里的家长群消息,“为了不丢面子,也为了孩子能跟上进度,我只能自己先学一遍再教孩子。”
可真正踏上自教之路,家长们才发现,这远比想象中艰难。
首先是要寻找合适的学习资源,一位坚持自教两年的妈妈分享:“蹲鸡娃群、刷百度网盘、拼夕夕采购资料,我几乎成了教育资源搜寻专家。” 免费资源虽多,但往往缺乏配套练习,需要家长额外花费大量时间整理筛选。
这个过程不仅考验家长的信息搜集能力,更考验其辨别资源质量的智慧,稍不留意就可能让孩子学错知识。
此外,更考验家长的是执行力和耐心。
就像面对孩子的“听不懂” 和 “不想学”,很多家长还是会忍不住情绪失控。一位家长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自己的秘诀:“每次要发火时,就默念‘亲生的,随我’,然后换个方法再讲一遍。”
他建议其他家长,不要期望立竿见影的效果,“学习是马拉松,短期内看不到成绩很正常,心态放平比什么都重要。”
这种现象背后,是教育评价体系未根本改变的现实。
尽管“减负” 的口号喊了多年,但 “唯分数论”“唯升学论” 的指挥棒依然存在,中考、高考的竞争压力没有减少,教育焦虑自然难以真正缓解。
校外培训班的 “断供”,并没有让家长停止 “鸡娃”,只是把战场从培训机构转移到了家庭。
“过去拼命给孩子报班,经历两家机构跑路后,我突然醒悟了。” 一位家长说,现在她只要求孩子掌握学校的基础内容,不争第一,只求不掉队,“我接受孩子的普通,就像接受我们自己一样。只要他身心健康,能感知幸福,未来什么样都好!”
对此,有业内人士指出,家长自教现象的兴起,既是对当前教育困境的无奈应对,也是对过度商业化培训的理性反思。
不过,要实现真正的教育减负,光靠“双减” 政策压缩培训机构还不够,更需要改革教育评价体系,打破 “唯分数论” 的枷锁,同时明确家校责任边界,让家长从 “兼职老师” 的角色中解放出来。
在能力与期望之间,每个家庭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平衡点。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家长从培训班的“断供”,也许正是教育本质的回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