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时代攻克极寒!零下40度续航不腰斩,电池业二次增长冲零碳
大家好,我是闻叔!2025年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全域增量”概念的正式提出,标志着电池产业将彻底跳出电动车单一赛道,向航空、船舶、储能等过去的“技术禁区”全面突围。
这一转变的背后,是电池技术的跨越式突破,但疑问也随之而来:曾经连电动车冬季续航都难以保障的电池技术,如今真有底气挑战飞机、重卡等极端场景的严苛要求?解锁全域应用的核心密码,又藏在何处?
全域时代的电池需适配“多元需求图谱”
过去大众对电池的认知几乎局限于新能源汽车,但“全域增量”的核心逻辑,正是打破这种单一场景的束缚,未来的电池技术,必须同时满足天上、地上、海上等不同领域的差异化需求,形成一张覆盖全场景的“需求图谱”。
航空领域的电池需求堪称极致,既要具备超高能量密度以支撑长时间飞行,又要把安全性做到万无一失,毕竟空中航行容不得丝毫技术纰漏。
电网侧长时储能电池,则需要在成本与寿命之间找到最优解,既要控制初始投入,又要保证十年以上的稳定运行,才能适配大规模能源存储的实际需求。
干线物流重卡的电池,必须兼顾快充速度与耐用性,面对高强度运输节奏,要能实现“半小时补能、千公里续航”,同时扛住复杂路况的损耗。
而北方消费者最关心的,莫过于极寒环境下的电池表现,如何在零下30℃的低温中避免续航腰斩、充电缓慢,成为衡量技术实用性的关键指标。
这些场景的需求差异之大,如同让一款鞋子同时适配登山、跑步、正装等多种场景,显然不现实,全域增量的本质,正是要针对不同场景的核心痛点,提供精准适配的解决方案,而非用单一技术硬凑所有需求。
“不可能三角”为何困住电池产业?
![]()
从电池产业的发展历程来看,很多场景长期被列为“应用禁区”,核心症结在于电池技术的“不可能三角”,能量密度、安全性、成本、循环寿命、温度特性这五大核心指标,长期以来难以同时兼顾,往往优化其一就会牺牲其他方面。
想要提升能量密度以延长续航,就可能需要采用更复杂的材料体系,不仅会推高生产成本,还可能降低电池的热稳定性,影响安全性。
若想通过简化结构控制成本,循环寿命又会受到影响,尤其在低温环境下,电池活性会大幅降低,导致电能输出效率锐减,这也是极寒地区电动车续航“腰斩”的核心原因。
对于飞机、船舶、干线重卡等场景而言,其对电池的要求更是“多维度拉满”:既要能量密度足够高以支撑长距离运行,又要安全性绝对可靠以应对复杂工况,还要满足快速补能的实际需求。
![]()
在过去的技术水平下,这些要求根本无法同时实现,导致电池应用始终被局限在电动车等有限场景内,产业增长也陷入“内卷式发展”的困境。
全材料体系是全域增量的核心底气
“全域增量”之所以能从概念走向现实,并非行业盲目乐观,而是电池技术已迈入量变引发质变的临界点,新材料、新体系的持续成熟,正在逐一打破“不可能三角”的制约,而这一切的核心支撑,正是全材料体系的全面覆盖。
所谓全材料体系,并非简单堆砌各类材料,而是构建一个能够精准匹配不同场景需求的“材料工具箱”,实现“对症下药”的技术适配。
针对航空领域的极致安全与能量密度需求,凝聚态电池凭借独特的分子结构设计,在提升能量密度的同时筑牢安全防线。
面对极寒地区的续航难题,钠离子电池的低温活性优势凸显,能有效缓解低温环境下的性能衰减。
储能场景对成本和寿命的双重要求,则由专用低成本材料体系承接,在控制投入的同时保障超长循环寿命。
普通乘用车追求的成本、续航与安全平衡,仍需通过三元锂与磷酸铁锂的技术迭代持续优化。
若仍执着于用单一材料覆盖所有场景,比如让磷酸铁锂承担航空电池的重任,或让高成本的三元锂适配储能项目,不仅无法满足核心需求,还会造成资源浪费与成本失控,自然难以把握全域增量的红利。
![]()
只有建立完整的材料体系,才能为每个场景提供最优解,真正打开全域应用的大门。
宁德时代的材料布局如何解锁全场景?
在全域增量的赛道上,宁德时代的提前布局颇具代表性。
其核心战略并非押注单一技术路线,而是构建了覆盖全场景的多元材料体系,从成熟技术到前瞻布局,形成了完整的技术储备矩阵。
在乘用车领域,三元锂与磷酸铁锂技术持续迭代,分别满足中高端车型的长续航需求与经济型车型的成本控制需求。
![]()
针对极寒地区的特殊场景,钠离子电池的落地应用的,有效解决了低温续航衰减的行业痛点,航空领域的凝聚态电池,通过创新材料体系实现了能量密度与安全性的双重突破,为电动航空的发展奠定基础。
储能项目中,专用低成本长寿命材料的应用,让电网侧长时储能的商业化落地更具可行性,而阻燃电解液、阻燃隔膜等配套材料的技术升级,则为各类场景的电池安全提供了底层保障。
这套庞大的材料体系,并非技术的盲目堆砌,而是基于不同场景的需求痛点进行的精准布局。
无论是乘用车、商用车、工程机械,还是电网储能、航空、船舶领域,宁德时代都能凭借对应的材料技术提供适配产品,这也印证了全材料体系是实现全域增量的核心支撑,更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关键底气。
对普通消费者而言,“全域增量”“材料体系”等专业概念或许略显遥远。
大众在选择新能源产品时,无需成为材料专家,也不必纠结于复杂的技术参数,核心诉求始终是“好用、可靠、解决实际问题”。
技术的终极价值,从来不是让消费者看懂参数,而是让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无感”受益。
当北方消费者在冬季驾驶电动车,不用再为续航打折而焦虑,当未来乘坐空中出租车出行,不必关心它搭载的是凝聚态电池还是固态电池,只需确认其安全、快捷、舒适,这才是技术服务于人的本质。
全域增量时代对行业提出的最高要求,本质上是化繁为简的能力,企业需要做的,是将复杂的材料研发、技术创新,转化为消费者可直接感知的产品体验。
![]()
这不仅考验企业在材料科学领域的深耕程度,更考验其对应用场景的深刻理解与技术转化能力。
最终的胜利者,必然是那些能够跳出参数内卷,真正以用户需求为核心,将复杂技术转化为可靠体验的企业。
从行业发展的宏观视角来看,电池产业的全域增长,最终目标不仅是应用场景的拓展,更是能源体系的零碳化转型。
通过零碳方式获取能源,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持续提升电池材料的回收利用率,推动资源的循环利用。
![]()
说到底,全域增量时代的到来,不是电池行业的自嗨式变革,而是技术进步与社会需求共同推动的必然结果。
当电动飞机、电动船舶、极寒续航等曾经的“不可能”逐步成为现实,当消费者不再为续航、安全等问题焦虑,当能源体系朝着零碳方向稳步前行,这便是全域增量时代最核心的价值,也是技术发展最本真的意义。
信息来源:新京报——宁德时代“纳新”钠离子电池今年量产,零下40℃可正常放电
![]()
信息来源:新浪财经——动力电池产业迈入“全域增量时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